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叶嘉瑞 曾怡)3500万元金融债务如何实现“软着陆”?近日,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法院通过法官、特邀调解员与政府部门的协同联动,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3500余万元的金融借款纠纷,为濒临信用危机的供应链企业赢得发展新机。
“法官,若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我们公司不仅经营活动将遭受重创,信用评级也可能严重受损,还可能陷入‘生存危机’,这可怎么办啊!”被告某物流公司负责人向承办法官蒋晖焦急倾诉道。
因资金需要,该物流公司向望城区某银行申请贷款。后因上游企业付款延迟、下游市场需求收缩等多重因素,导致资金链断裂,累计拖欠望城区某银行贷款3500余万元。
蒋晖经研判发现,若机械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仅将严重冲击企业正常运转,更可能引发区域性供应链连锁反应。
在全面梳理合同条款、企业经营现状及金融机构诉求后,法院组织双方召开调解会,提出分期还款、延迟支付逾期利息等调解方案。但企业担忧调解协议履行期间会有涉诉信息公开,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物流公司既盼调解又怕曝光的矛盾心理,特邀调解员胡红秀通过微信视频、电话沟通等方式开展跨地域调解。针对银行顾虑,胡红秀一方面向银行阐释企业维系信用对长期合作的重要性,建议给予更多缓冲期;另一方面向企业详解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执行柔性措施,引导其放下对抗心态。经过十余次“背对背”沟通,逐步消解双方对抗情绪。
为彻底消除企业后顾之忧,望城区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联合区政府召开专项协调会。在区政府领导牵头下,法院与金融监管等部门共同制定纾困方案,明确在企业严格履行调解协议的前提下,依法采取“非必要不公开”原则处理案件信息,最大限度减少司法程序对企业征信的影响。
最终,银企双方达成调解,3500余万元金融债务通过分期履约方式实现平稳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