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罗霞 齐果 梁原
安化县尹新村村民黄感钦近来笑得合不拢嘴。在外打工30多年的他想回乡建房,以前听说审批手续很久都批不下来,忐忑不已。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年1月6日才提交的资料,1月13日便完成了审批并拿到了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面对记者,黄感钦憨笑直言:“哪儿也没跑,太快了,有点不敢相信,建房的图纸还是在系统里面选的,节省了很多成本。”
在尹新村便民服务员王玲打开的App上,记者看到,涉及事项、申请信息、所需材料、当前进度等农村自建房的程序和内容一目了然。记者当即将此情况告知了曾向记者反映回乡建房难的老张,他高兴地说:“太好了,落叶归根不再难了。”
“老张”们的半年“拉锯战”堵在哪里?
与黄感钦不同,老张的建房经历并不顺利。70多岁的老张外出务工数十年,2023年底,他想返乡建房。但他拿出多年积蓄准备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新房时,竟经历了一场与基层部门的“拉锯战”。
“当时向镇政府提交申请后,一个多月没有任何信息,多次打电话询问他们也说不出原因,到底能不能改建总得给我个信啊。”虽然一段时间过后,新房最终落成,但其间的辛苦、无奈让他现在提及都满心疲惫。
老张的案例并非孤例,半年的“拉锯战”究竟堵在了哪里?
多部门管理、流程烦琐,是堵点之一。
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慧对此深有感触。“审批环节多是造成农村建房难的主要问题,需建房资格、面积标准、四邻关系、用地指标、环保评估、地质灾害评估等审批。”杨慧说,即便是原址重建,也需要跑多个部门,若新址修建,需要跑的部门就更多了。“光材料就要18项,要是村民自己不会准备材料,这个过程就会更长,难免给群众带来困扰。”
面对村民关于建房难的投诉和质疑,一些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感到无奈。“村民建房的审批时间我们也无法把控。接到村里交上来的申报资料后,我们要根据各部门要求准备材料等待审批,再加上村民建房的具体情况不一致,任何一项材料不齐或有误,都可能延长审批时间,确实有可能长达半年甚至更久。”安化县大福镇副镇长简飘坦言,过去村民建房“多头跑”“重复跑”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召开乡镇规划例会时,因为乡镇事务繁杂、涉及部门多,人员很难集齐,往往会等到有几十户建房申请后再召开,严重影响效率。“村民对政策了解存在滞后性,在建房时多从自身居住需求出发,追求简便高效。而相关部门秉持依法行政原则,要求建房必须严格遵循既定政策,需求与要求不一产生矛盾,而化解需要时间反复沟通,大家也是有苦难言。”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科长魏环宇向记者解释。
信息壁垒,“小微权力”成拦路虎,则是另一堵点。
2025年初,多名网友在某网络平台上反映村民在建房时不仅要支付合法的审批费用,还要应付各种“规则”。各部门工作人员来检查,村民不仅要请吃饭,还有其他隐形支出。
记者1月份在某镇采访调查中遇到了正在建房的村民老李。老李说对建房的具体流程不太清楚,就是向村里申请的,村委会帮办。至于网友提到的是否需要请客吃饭或者发红包及香烟,他表示“不方便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像老李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不少村民表示,他们对建房的审批流程和收费标准并不清楚,只能被动等待,或者找“熟人”。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个体表现存在差异。大部分工作人员秉持便民态度,严格依照流程高效工作;也有个别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消极懈怠,影响办事效率与群众体验。”永州市某村支书说。
某乡镇干部则透露:“从选址到验收,村民需应对多部门反复踏勘,耗时动辄半年,有人便借机谋利。”更隐蔽的是,个别人员利用审批权设租寻租,将“六到场”监管异化为“六次收费”。
由于村民建房审批涉及多部门、多种政策法规、多类审核标准,村民对审批标准和流程“两眼一抹黑”,依赖“熟人”加速,滋生权力寻租空间。
“数智化”改革疏堵,“16个工作日办结”通在哪里?()
为了打通农村建房难的“任督二脉”,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牵头、多部门携手着手以“数智化”为核心,推动农村建房审批流程再造。
一网通办,农村建房通了“高速路”。
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牵头,在益阳试点探索农村建房审批改革,依托省“一网通办”平台作为群众申请入口,与省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村民在线提交申请、乡镇一站式核发证书,大幅压缩了办理时限,试点成效显著。去年7月至今,益阳通过省“一网通办”平台受理农村建房项目2410宗。
为将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今年1月中旬,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林业局、省数据局五部门联合发布《湖南省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工作方案(试行)》,依托省“一网通办”系统和“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开设农村建房“一件事”专区,村民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线上或线下方式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小组讨论公示、村级审核上报后,实行一站式受理、选址踏勘、联合会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建房全过程透明。
“一件事一次办全流程工作系统,在审批时间上进行了限制,这就要求乡镇一级的政府单位每周至少召开一次规划例会,对于无异议的申请,一般可在16个工作日内办结。”益阳市资阳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资阳区便民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给记者现场演示了这套审批操作系统:登录湖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进入“高效办成一件事”模块,点击农村建房“一件事”在线办理录入信息,上传必要材料并提交完毕后即可等待受理。受理成功的村民信息会自动接入农房平台,接受建房申请审批,审批合格后即可发放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民可自行在手机端上传申请资料,也可按照老办法到乡镇政务服务专窗提交纸质材料办理。各部门信息共享、并联审批,原来不可控的流程办理时限变得清晰、明确,真正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
阳光政务,群众政府间通了“舒心路”。
“我这个房子建得快,许可证十几天就下来哒。”资阳区村民徐双喜站在漂亮的新居前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们过来检查时,一点都不啰唆,看完就走。”
黄感钦则表示,他的新建房要为村道退让几米,村干部热心上门帮他办审批,他也要顾全大局,配合村里的规划。
记者在安化县多个乡镇村民在建房现场看到,当地政府设置的农村宅基地建房监管公示牌,勘测定界示意卫星图、房主基本信息、建房类型、规划许可证号、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号等信息以及网格田长、驻村工作组、镇级监管责任人姓名、电话均公开,村民在建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在第一时间找到人反映。
“数智化”改革红利如何真正惠及那些不熟悉或不会使用新技术的村民呢?
今年2月21日,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牵头就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尤其是农房平台操作开展专业培训。湖南每个县市区要培养一名农民建房业务专干,熟悉各类应用和平台,做好辖区培训支撑。各地也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农户家中,将群众上门彻底转变成服务上门。
“每个村都有一个便民服务员,村民如果有自建房需求,可以咨询我们。我们可以教对方使用,也可以帮助他们手机操作。”安化县尹新村便民服务员王玲说。
截至目前,湖南14个市州已实现线上审批系统测试办通,明确“5个工作日踏勘、10个工作日联审”节点,全流程压缩至16个工作日,超期自动预警。审批进度实时查询,收费清单、材料模板线上公示,杜绝“暗箱操作”。
省自然资源厅作为《湖南省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工作方案(试行)》牵头部门之一,为农房平台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系统整合。农房平台对接“一网通办”“湘易办”等省级系统,并具备违规建房监测等功能,同时与不动产登记、卫星监测等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省农村住房“一张图”管理。
记者手记——
从“跑断腿”到“掌上办”
湖南农村建房审批改革,本质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革命:通过“数智化”打破部门壁垒,将自由裁量权关进“系统笼子”。
从益阳试点到全省燎原,湖南以“一件事一次办”重塑农村建房生态,从“跑断腿”到“掌上办”,从“人情潜规则”到“全程阳光化”,湖南农村建房审批正经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这场以“数智化”为抓手、以“透明化”为核心的改革,其背后是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与多部门协同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突破。不仅让“老张”们安居乐业的梦想照进现实,更探索出一条“小微权力”规范化的可行路径。当审批从“抽屉”走向“云端”,乡村振兴的基石,正在三湘大地悄然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