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曾雨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是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与和谐发展的过程。社会治理是围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展开。而我国媒体坚持人民性,把人民利益作为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及时宜传推介各地创新社会治理的新举措、新做法,是新闻媒体尤其是政法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
一 、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社会价值导向,关系社会思想观念。从宣传国家政策到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媒体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从实践来看,社会治理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信息传播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等,这都离不开媒体发挥作用。新闻媒体聚焦并传播基层社会治理新经验、新做法,是新闻舆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确引领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表现,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生动实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可以让老百姓做好风险防范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
此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保障作用。提高治理水平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一个上下沟通、协商共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可以发挥传递政策、反映 民意、沟通协商的作用,通过了解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治理都建立在民意基础上,使各项治理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使各项治理都在群众监督之下,这也将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提高。
二、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行性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而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的成果表明,基层是新闻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二者诸多契合元素为新闻媒体正确认识、有效传播基层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社会治理内容繁杂,主要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等,这些方面都涉及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新闻传播实践看,案件处理、纠纷化解等内容历来都是新闻报道关注的对象,人民调解、基层治理等自然也会成为新闻媒体反复挖掘的富矿。
以“枫桥经验”为例,这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是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成为展示“中国之治”的一张金名片,也成为全国数百家媒体反复报道的对象。
如,2023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法治新枫》节目,引起了广泛关注。2023年7月,新华社客户端出品“这里‘枫’景正好”全民拍专题,客户端总阅读量超过500万。
2023年《湖南法治报》开设《枫桥经验湖南样本》专栏,以“传承创新”“乡村治理”“群众调解”等为主题,从人民视角出发,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读者展现了湖南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三、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
新闻媒体传播参与社会治理,要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敏锐洞察社会需求,不断提升公信力。
首先,要体现报道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传播权威性,要有多方位、多角度剖析,把文章做足,把故事写透。要做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可以通过固定栏目、系列深度报道,形成传播规模和声势,提升知晓度。这也就要求,新闻记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到现场去抓最新鲜的“鱼”。要深入基层一线蹲点采访,为读者奉献接地气、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要积极“搭乘”融媒体“快车”。在传播过程中,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在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专栏,在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开设统一话题。每期作品根据不同媒体的平台特性,制作长图、视频、H5等不同版本的融媒体产品,“一鱼多吃”,满足网民多元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全媒体平台优势,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
最后,要聚焦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以《湖南法治报》打造的《霞姐帮帮帮》栏目为例。该栏目一方面围绕中央、省委重要决策部署,让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围绕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发声,促进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为法治湖南建设贡献媒体力量。对于群众求助、投诉的事情,栏目秉承“以人民为中心”初衷,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截至目前,栏目接到的各类投诉200多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