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三湘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特别报道

第03版
法治衡阳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干旱对洞庭湖水生生物的影响

  采样队员在东洞庭湖采集水生生物样品。

  洞庭湖遭遇极端干旱天气。

  干旱对洞庭湖水生生物的影响

  李本超 黄代中 王丑明

  今年下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流域严重缺水。10月1日,岳阳市气象局发布《生态遥感专报》公布的洞庭湖水体监测卫星图显示,目前洞庭湖水体面积已萎缩八成以上,仅剩436.09平方公里,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演变成了四处滩涂裸露的湿地。据《专报》所示,今年7月8日以来,岳阳市平均降水量仅为54.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1低位。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从1988年开展水生生物监测,30余年已累积了大量洞庭湖水生生物和水质监测数据。2011年开始开展生态环境地面试点监测,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地表水、空气、降雨、底质淤泥等环境要素进行多方位监测,2018年成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选取的全国四个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之一。2019年,开始长江及重要支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试点监测。

  极端天气对重点流域水生态影响是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洞庭湖2022年秋季极端干旱这一现象,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根据《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方案(试行)》,主动配合秋季长江水生态监测工作,对极端天气下洞庭湖水生态的影响开展了监测和研究。

  水生态监测不同于以往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关注重点仅仅停留在总磷、COD、氨氮等化学指标,它是对水生生物及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生境、水质理化和水文等指标开展的综合监测工作。水生态监测把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生植被等不同营养级生物纳入监测范围,可以更好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

  目前,以生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监测评价逐步引起重视,监测评价内容也由最初以水体服务功能为主,转变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为核心的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洞庭湖布设15个监测断面,在2022年9月上旬,成立3个野外监测小组同时连续采集洞庭湖干旱天气下水生生物样品及水质样品,及时开展了监测分析。

  通过对比2022年6月洞庭湖丰水状态的水生生物及水质状况进行研究。

  洞庭湖水质情况

  2022年9月,洞庭湖入湖口水质总体为优,以Ⅱ类为主;湖体总体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例均为50%。与今年6月和去年9月相比,洞庭湖入湖口和湖体水质无明显变化。

  洞庭湖水生生物情况

  底栖动物

  2022年9月,在洞庭湖15个监测点位中,共发现底栖动物24种。其中水生昆虫10种,软体动物5种,寡毛类4种,其它动物5种,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有霍甫水丝蚓和钩虾。种群密度范围在8-872个/m^2之间,全湖平均密度235个/m^2。

  2022年9月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较2022年6月有所降低,为1.25,根据《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710.8-2014),洞庭湖评价为中度污染。

  浮游植物

  2022年9月,共采集浮游植物5门41属。其中绿藻门16属,占所有浮游植物物种数的39.0%,硅藻门13属(31.7%),蓝藻门10属(24.4%),隐藻门和裸藻门各1属(2.4%)。洞庭湖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蓝藻门为主,评价为中营养。

  15个点位的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在7.0×10^5~5.4×10^7 cells/L之间,全湖平均密度为4.9×10^6 cells/L,评价为贫-中营养。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占比为73.6%,其次为绿藻门和硅藻门,占比均为13%。与2022年6月相比,2022年9月全湖浮游植物密度呈上升趋势。

  2022年9月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低于2022年6月。

  结论

  今年秋季持续高温少雨,洞庭湖水位和水体面积急剧下降,然而洞庭湖入湖口和湖体水质无明显变化。但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在2022年9月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022年6月。一般来说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其群落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大,水质也越好。生物监测方法具有更灵敏、直观、客观、准确等特点,而且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可为正确判断水生态状况提供依据。生物监测不是理化监测的补充,而是一项综合性监测,是不同视角的深化监测,有助于水环境管理目标从“污染防治”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底栖动物生活在底泥中,移动能力差,干旱对底栖动物有着致命的影响。此次野外调查中发现因干旱导致死亡的底栖动物在洲滩上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软体动物死亡个体非常明显。

  浮游植物是水中生活的微小藻类,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供应者,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直接影响水体水质。它可以作为湖泊水环境演化和富营养化发展的指示性生物。2022年9月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较2022年6月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下降,主要以蓝藻为主,夏季高温旱期水华风险较高。幸运的是,洞庭湖水体浊度较高,抑制了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从而降低了水华风险。

  极端干旱天气对洞庭湖水生态已造成一定生态健康风险,洞庭湖中心专家提出了相关建议。

  1.加强洞庭湖水生生物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洞庭湖水生生物监测能力和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蓝藻水华生态风险预警,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在湖区建设覆盖水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水生态状况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水生态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实现洞庭湖流域水生态变化趋势分析预测和风险预警。

  2.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探索建立洞庭湖国家公园体制,全面提升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和管理水平。在洞庭湖及重点入湖河流周边一定范围划定生态缓冲带,加强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的建设与保护。通过河湖水系连通等工程措施,增强河湖水体流动性,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改善水生态环境,恢复及保障河湖健康。

  3.构建洞庭湖湿地保护齐抓共管大格局。近年来受流域内降雨偏少、降水时间分配不均、极端气候等影响,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灾害现象频繁发生,对水生生物、通航、渔业等造成巨大影响,威胁着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因此优化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水库群最有可能成为近期保障洞庭湖湿地生态安全水量的有力措施。因此要加强部门责任分工和部门间协调联动,联合长江上下游各省市,建立和加强省际间的联防联控、定期调度和信息共享机制,真正形成上下游联动,共抓大保护的良性格局。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新闻热线: (0731)84802117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fzzb@vip.sina.com  全年订价:300元(每周二、四、六出版)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