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法院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人大之窗

第03版
法院周刊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2年07月30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关系读名校未果,12万“委托款”能退吗
法院:违背公序良俗,款项应当予以返还

  本报讯(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雨田 通讯员 张志祥 李灿)又到一年升学季,孩子上学问题是许多家长的心头大事。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一些家长四处奔走,不惜一掷千金,但可能最后事与愿违。近日,韶山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委托合同纠纷案,鲁某委托李某为其办理某高中的入学手续,期望落空后,诉至法院请求李某返还委托款。

  2018年7月12日,原告鲁某通过案外人吴某得知被告李某可以找关系帮助办理小孩入学高中事宜。当时原告亲戚的孩子正读初三,平时考试成绩不是很好,但想去长沙某中学就读高中,鲁某便委托案外人吴某帮忙。鲁某按照案外人吴某的指示,2018年7月12日、13日通过银行转账先后向李某银行账户转账5万元、5万元、2万元,共计12万元。转账完毕后,案外人吴某7月13日给李某发微信,告知其原告鲁某已经支付12万元至银行卡账户,并连同发送了需要办理入学事宜孩子的信息。8月19日,原告鲁某确认其亲戚的小孩已不能去相应学校读书。同日,原、被告分别至派出所报案。2018年8月19日、20日案外人吴某分别退还原告1万元,共计两万元,之后再未退款。2020年3月28日,原告鲁某找到被告李某,双方发生争执。被告李某于当日就案涉事宜转账1,000元给原告。之后原告多次通过微信催要被告退还剩余款项,被告以目前资金困难为由迟延支付。原告2022年1月10日诉至法院。

  韶山市法院审理后认为,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本案中,原告将其亲戚孩子入学的问题委托给案外人吴某办理,案外人吴某又将该事项转委托给被告办理,原告直接将款项付至被告银行账户的行为可视为对转委托行为的同意,原、被告之间已构成转委托合同关系。

  原、被告之间通过非正常渠道办理孩子升学事宜的委托事项,不符合正常的招生政策及教育管理机制,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故法院确认双方之间的转委托合同无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合同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款项应当予以返还。

  法院判决被告李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内一次性返还原告鲁某9.9万元。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李某不服,向湘潭中院提出上诉。湘潭中院经审理查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提醒:家长们要以此为戒,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神通广大,以免遭受经济损失,又耽误孩子的上学时机。在实践中,存在最多的是中介机构,或者其他诈骗分子,谎称自己有能力解决子女入学,违法收取他人财物,然后拒不退还。此种情况,受害人应当及时追究行为人的诈骗刑事责任,或者选择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新闻热线: (0731)84802117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fzzb@vip.sina.com  全年订价:300元(每周二、四、六出版)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