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曾晶晶 段玉英)“除了没有生我之外,您与我的亲生父亲没有什么不同啊!”小雨(化名)哭着说到。近日,望城区法院靖港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侄女起诉姑父返还不当得利纠纷案件。看到原、被告紧握在一起的双手后,承办法官知道这段亲情的伤口终于愈合了。
原告小雨12岁成为孤儿,在其他亲人都不愿抚养小雨的情况下,侯某夫妻将小雨抚养长大。2020年,小雨委托姑父侯某翻修房屋并向政府申请危房改造补助。后小雨想向侯某了解建房账目,侯某却无法提供,并声称要与小雨断绝关系,双方因此产生矛盾。而在得知政府自2007年起向其发放的低保救助金、残疾人补助金等各项补助被侯某隐瞒挪用后,小雨更是气愤。小雨多次追问建房账目和补助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庭审中双方分歧巨大,侯某细数抚养小雨花费的费用,并称帮小雨建房自己还垫付了资金。
家事千千结,宜解不宜结。经询问,承办法官了解到小雨并非在意补助金和建房资金,更多的是对侯某的态度感到痛心失望。侯某则是因被诊断出肺癌晚期,面对小雨的不断追问而在一气之下说出了伤害双方感情的言语。为更好解开双方心结,承办法官组织小雨、侯某并邀请了村委会工作人员开展了一场面对面的真情调解。
在承办法官和村委书记的劝解下,原、被告双方打开心结,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双方都放弃了关于钱款的诉求。签署调解协议后,在承办法官的鼓励下,小雨主动走到侯某身边,轻轻抱住侯某的手臂,侯某亦紧紧抓着小雨的手,低声说:“以后要好好的,常回家里走动”。随着两人握手言和,这场修复亲情的真情调解迎来了完美的结局。
近年来,望城区法院在处理家事纠纷时始终坚持“能解开的结就不用刀割”的柔性司法理念,力争让每一个家事案件不仅有理性的裁判说理,更注重情感、伦理、家庭关系的调和与修复,在法律与社会两个层面均做到定纷止争,在情理法的交融中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