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治病到救人
从电影《心灵点滴》看医学人文

  《心灵点滴》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医生亨特·亚当斯通过独特的人文关怀方式救治患者的故事。影片从个人视角切入,深刻探讨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并引发了对生物医学模式局限性的反思。

  在电影中,传统医疗体系代表了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将人体视为一台复杂的机器,医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疾病问题和纠正生理指标。在这种模式下,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常常被忽视,医生更多关注的是“病”而非“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式虽然能暂时缓解身体的病痛,但无法真正帮助患者获得身心康复。

  亨特·亚当斯质疑了这种传统的医学模式。他认为,单靠技术并不足以让患者彻底康复,忽略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会让他们感到孤立无助。医生在治疗疾病时,需要将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要解决生理问题,还要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和情感的困扰。

  亚当斯的医疗理念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他通过语言和互动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用幽默和关怀让患者在笑声中忘却痛苦,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力量。这种通过语言、幽默和情感交流带来的疗效,远远超越了单纯依靠医学技术的治疗。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关怀与共情。亚当斯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与患者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结使患者感受到了关怀,激发了他们积极的心理变化。这种医患关系的转变,使医生不仅是身体的修复者,更成为心灵的安抚者。

  《心灵点滴》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但对当今的医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现代医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医疗技术的高度专业化,患者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忽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成为共识,强调医生不仅要治病,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况。

  通过亨特·亚当斯的实际行动,影片展示了医学的另一面: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更是人文关怀的践行者。医生通过共情与患者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痛苦,帮助他们在身体康复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医学不仅应关注生理指标的改善,更应关心患者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关爱。

  何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