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场治病救人的马拉松,她已跑了58年
——记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周仕钧教授

  本报记者  尹慧文 刘琼   通讯员  段斌  殷成

  6月30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表彰大会,周仕钧教授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受到表彰。

  年逾七旬的周仕钧教授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至今仍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她是全国劳动模范、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级主任医师,是一名有着58年医龄、35年党龄的党员。在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她擅长于神经内科、内科疾病的诊治,以仁心仁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无一例医疗差错事故。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远近闻名。

  “我今年77岁,照理早就该离岗了,但我现在一直工作在一线。生命无小事,病人从我手中转危为安,是对我心灵最大的安慰。”周仕钧充满深情地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老医务工作者,更要履行好我的职责,以自己最好的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周仕钧1963年考入湘雅医学院医疗系,从此开始了她的医学生涯。她说,选择了学医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更选择了责任。从进湘雅医学院第一天起,她就将她的职业生涯比作是一场马拉松,在这条治病救人的“跑道”上,她已经跑了58年。

  艰苦的起跑岁月:成为日后忘我工作的动力

  周仕钧记得,在湘雅二医院实习期间,带教老师伍瀚超对她说:“周仕钧,你将来一定是一名好医生!”50多年来,她始终将这句勉励的话作为奋斗目标,她没辜负老师对她的期望。

  1968年毕业后,周仕钧这个土生土长的长沙姑娘被分配到城步苗族自治县当过一年农民,后分配在该县人民医院工作。当时的城步条件异常艰苦,日常的临床工作面对的是各类危重的传染病、地方病,晚上还经常打着火把由乡亲带路去出诊。

  在城步工作的5年,除了繁重的医疗任务,周仕钧还为难产的牛接过生、为大山中不少农户的猪治过病。

  “这5年是我人生的开始,是我不可多得的经历;那些难忘的岁月,成为了我日后克服困难、忘我工作的源泉和动力。”周仕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是热泪盈眶、饱含深情。她终生难忘离开城步的那个清晨,小小的长途汽车站,挤满了100多人来为她送行。

  1974年3月周仕钧调到湘潭地区精神病医院工作,面对这种特殊病人和不太熟悉的专业,她有些不情愿。原湘雅医学院院长、我国精神病学奠基人凌敏猷教授对她说:“仕钧,从事精神病有什么不好?好好学习呀!”他老人家这一句话,给了周仕钧学习的动力,经过不懈努力,周仕钧成为了该院的业务骨干、科室负责人,为后来从事神经内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和理论基础。

  精彩的奔跑:救治无数疑难危重症患者

  1979年改革的春天,周仕钧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型。当年3月调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从事大内科专业27年,1984年在湘雅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一年,由一名住院医生逐步成长为一名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在心血管、神经内科、血液病、内分泌等专科方面功底深厚,尤其在神经内科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一些别的医院或医师感到棘手的疑难危症,在她这里都迎刃而解,无数疑难危重症患者,在她的精心救治下重获新生。

  2004年,湘潭农民郭某因腹胀、消瘦、体重减轻25千克,先后就诊于多家三甲医院,均被诊断为腹腔恶性肿瘤,在某大型三甲医院花了近4万元,最后被告知,顶多还能活10天,只好失望地回到老家。郭某兄妹商量后将他送至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

  那天正值周仕钧看门诊,肿瘤外科医生找到她,看完所有资料,给患者做了体格检查,尤其是详细检查了腹部,发现有明显揉面感,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裤子根本穿不上。周仕钧当即得出结论:郭某是结核性腹膜炎。周仕钧给郭某开了抗痨药,告知他回家按时服药,并告知抗痨药可以去防疫站免费领取。一个月后郭某腹围消退50%,开始进食,不到3个月腹水全消,郭某得救了。

  湘潭一名9岁女孩小秦,高烧、四肢强直、角弓反张、大汗淋漓、极度消瘦,就诊于省、市3家大型三甲医院,均被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脑炎”,花去了近8万元仍无好转。回湘潭后小秦的父母找到了周仕钧。在询问病史中小秦父母为孩子开了MP3放在她的右耳旁,此时周仕钧将MP3从小秦的右侧移到左侧,小秦的一个眼神让周仕钧顿时明白孩子神志是清楚的,周仕钧详细查阅了3家医院为孩子做的脑电图,发现均是正常脑电图,追溯病史得知,小秦5岁开始就有精神症状,当即确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紧张综合征”,经过精心治疗后,小秦症状消失,重返校园,而治疗费用仅花了2000多元。

  2018年,湖南工程学院20岁大二学生小周骑摩托车为了避让汽车,连车带人撞在一棵大树上,送到医院时昏迷不醒,耳、鼻、口鲜血直流,输液达一万毫升,输血五千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液换了一遍,病情十分危重。晚上九点多,周仕钧接到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电话立即参与会诊。周仕钧仔细阅读CT片,提出一定要先填塞双鼻腔,但有专家提出:填塞双鼻腔会导致出血留在颅内。可周仕钧认为,只有先填塞,才能救小周一命。填塞鼻腔后,血不再从耳、鼻、口外流了。

  血是暂时止了。当时,医生考虑到,血应该是从颈动脉那儿的一个破口流出来的,要为小周置入一枚支架;而周仕钧认为:血应是从颅底粉碎性骨折的破碎的骨中渗出来的。故提出,在安装血管内支架前,一定要进行脑血管造影,要知道此时的小周仍是高热、中深昏迷,血压由升压药维持,需查明出血是来自颅内还是颅外。但她的意见遭到了专家们的质疑,因她毕竟不是神经外科医生,也不是血管介入科医生。

  装这样一枚支架前后需花费31万元,20岁的年轻人置入支架后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万一装错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周仕钧坚决表示:不搞清楚决不能盲目去放装。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小周不需要装支架了。经精心治疗一个月,小周完全恢复,除遗留下上、下颌骨对位略差1-3毫米外,未留下其他后遗症状,圆满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2020年7月小周毕业离开湘潭前,他和妈妈特意来到医院,找周仕钧要家庭联系地址,想从长春老家寄东北人参和东北大米过来表示感谢。周仕钧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她说:“孩子从昏迷中苏醒后,一直亲热地称呼我为‘奶奶’。这声奶奶就足够了,是对我最大的回馈和最高的奖赏。”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危重症多、疑难病种多、救治量大。作为科室的大主任,数十年的医学实践和职业磨炼,让周仕钧拥有深厚的功力、精湛的医术和敢于挑战疑难杂症的信心和底气。“医者父母心”“大医精诚”等词语放在周仕钧身上毫不过誉。

  越干越快乐的冲刺:她仍在砥砺前行

  58年的从医路,为抢救病人,周仕钧经常是几天几夜不回家。她虽年近八旬,但每年仍坚持到基层医院查房,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坚持深入社区、乡镇、学校、厂矿、机关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足迹踏遍了湘潭的山山水水,多次被评为市“科技下乡”先进个人。

  周仕钧除了医疗外,还承担了很多社会任务。省、市两级卫生系列高级、中级职称评委;南华大学五年制神经病学、医学心理学、部分内科学的大课教学;市内各类危重症救治会诊;市医政、医疗质量检查;二级医院评审;市内招工、录干、农转非鉴定;市医疗纠纷、工伤事故鉴定;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省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等等,是湘潭市保健核心专家。她带领的体检团队,在征兵体检中荣获湖南省军区集体二等功。

  不知情的人都以为周仕钧身子硬朗,其实,她也是一位“病人”。她笑着告诉记者:“我的腹部缝了25针。”她曾是一位卵巢癌患者,20年前做了盆腔全切术,2016年至2019年她经历了7次全麻下手术。有次护送病人去长沙会诊遭遇车祸,双下肢骨折。2019年7月底她还接受了左上肺部分肺叶切除手术。

  常常会有人问周仕钧:“为什么至今还能坚守在临床一线?”周仕钧是这样说的:“做医生一定要有一种家国情怀,你才会多一份奉献精神,才会越干越快乐。”这些年来,周仕钧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到湘雅医院、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等省城单位工作,也有省内外多家医院承诺高薪聘请她,是湘潭这块热土用感情留住了她。

  2015年至今,省、市总工会授予“周仕钧劳模创新工作室”。她所在的神经内科是省、市级重点专科,该科先后创建眩晕医学、脑卒中和癫痫与睡眠医学三个质控中心并均成为主委单位,在全省地州市级医院中,三个质控中心落户于同一个学科尚属唯一。她说:“我一心只想如何带好团队,如何抓好学科建设,如何让年轻人成才,这些都是我的首要任务。”

  当了40多年科主任,周仕钧深知科主任手中有着不少“权利”,而她一直是依法依规用好“手中权利”,从不为个人谋取私利。周仕钧为自己总结了“诚信、努力、简单”6个字。她一生讲诚信、讲真话,用她的心、她的双手、她的专业技术知识,尽她所能地服务于病人,践行着自己对医生这个称谓的诺言。

  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周仕钧描绘了属于她个人、也是属于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荣光。她先后荣获“全国劳模、湖南省劳模”、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女职工”、湖南省总工会“优秀女职工”、湖南省“百岗明星”称号;入党至今,年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3年的教学生涯,年年评为“优秀教师”;9次获湘潭市人民政府立功、立大功,被湘潭市妇联评为“优秀十大女性”。她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湘潭市卫健系统唯一入选“湘潭市名人档案”代表,个人档案由市档案局永久保存,个人事迹载入了湘潭党史。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周仕钧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70周年纪念章”。她深情地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50多年我无怨无悔,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果说人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当医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