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心灵家园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父母越催孩子越懒?
其实是触发了超限效应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个男孩上台哭诉说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因为小学的时候,妈妈要求他每天都要吃一个苹果,小学六年他一共吃了2190个。小学毕业后,他终于不用被要求吃苹果了,妈妈转而开始要求他吃鸡蛋,吃了一年半,总共吃了547个鸡蛋。他最后说道:“妈,虽然苹果和鸡蛋都很有营养,但是,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现想,父母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招牌,希望孩子能够全盘接受自己对其的安排,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再好吃的美食,天天吃也会腻,吃一段时间后,再看到,可能已经无法将这道食物跟“美食”这两个字挂钩了,甚至会觉得倒胃口。那么“超限效应”有哪些踩坑误区呢?

  1. 反复催促孩子做事情

  我相信大多数家庭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拿晚上洗澡来说,父母一般从晚饭没多久就开始催促孩子去洗澡,可结果催促了十几次,直到晚上10点,孩子依然没洗,这时候父母早就耐不住性子和孩子吵翻,导致孩子更不愿意如你的愿,洗得更晚。所以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切记过量引起反弹。

  2. 大道理重复地讲

  生活中给我们讲道理的人太多了,上到父母老师,下到亲戚长辈。很多时候父母会疯狂地向孩子们输出那些听了无数次的大道理,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可是一旦这些道理总是出现在孩子们耳边,他们会感到厌烦,甚至会适得其反。

  3. 对身体好的东西要多吃点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杰米扬为人热情好客,有一天,一个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他最拿手的好菜——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觉得鱼汤味道的确很鲜美,对杰米扬的厨艺赞不绝口。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儿嫌多了,喝得满头大汗。可杰米扬没有察觉到朋友的不满,仍然一个劲地“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同理,父母希望孩子多吃些健康营养的食物是没错的,但如果频繁地劝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再多吃点”,则往往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不耐烦和逆反。

  踩这些“坑”的家长不在少数,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在不引发“超限效应”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做好他该做的事情。

  第一点:可以提醒,但不要替代  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而是告知,“我告知你还有事情没做”。比如孩子学习、写作业、睡觉、起床等归属他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过度替代,当我们为他的事情着急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他作业写不完,父母会比他更着急。当有一天孩子变成了一个对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毫不在乎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感到讶异,也不用觉得委屈和无辜,因为孩子这个模样,正是父母自己一笔一划勾出来的。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成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停止替代、停止包办。因此,父母管教孩子一定不是管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去正确塑造孩子的思维。

  第二点: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容易“由点到面”把话题不断扩散开来。比如说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衣服没叠好,便开始从“不爱干净,房间乱七八糟不收拾”开始说,一直说到孩子“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不佳”。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衣服没有叠好,那么父母就引导孩子将衣服收拾干净即可,但是一些父母却不断将事情扩大化,说了一大堆,结果引发了“超限效应”,最后孩子门一甩,大吼道:“啥都能扯到我的学习。”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极度不耐烦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好好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房间呢?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时,不要将话题不断延伸开来,更不要不停地指责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啥都没做好。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父母说的问题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刘雨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