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医学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科学家揭示
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脑调控机制

    罹患抑郁症为什么通常伴有睡眠问题?由复旦大学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脑神经机制层面为这一问题给出答案。其研究结果显示,外侧眶额皮层,楔叶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共同构成抑郁问题与睡眠质量关系的脑神经环路基础。这一研究有望为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给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相关论文发表于精神疾病顶级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

    临床上,7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而有睡眠问题的群体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也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群体。研究团队介绍,两者间的紧密关系在一百多年前已经被发现,但其背后的脑机制却长期不甚明晰。

    科研人员通过整合国际两大脑影像数据库——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以及英国生物银行,对近万名被试的影像行为大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睡眠质量较差人群的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等脑区间的信号同步性(功能连接)显著升高;同时,这些神经环路在具有较高抑郁症打分的人群中也呈现显著升高的模式。正是这些同步性增强调制着抑郁与睡眠间的关系。

    对此,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对一种可能性进行了阐释:这些脑区间的连接增强可能使得这组人群长期处于某些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找到同时与抑郁和睡眠问题相关联的脑神经环路,意味着将在临床层面为针对这两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脑区。通过对这些脑区进行特定的刺激,或将同时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冯建峰说。

    吴振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健康·要闻
   第03版:健康·服务
   第04版:健康·要闻
   第05版:健康·资讯
   第06版:健康·人文
   第07版:医学前沿
   第08版:饮食营养
   第09版:生活百科
   第10版:中医中药
   第11版:中医中药
   第12版:育儿宝典
   第13版:女性保健
   第14版:药械指南
   第15版:养生健体
   第16版:心灵家园
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脑调控机制
对抗“入侵”的调控蛋白被发现
降低血压有助于预防智力下降
“迷你大脑”首次具备髓鞘生成功能
维生素D缓解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