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健康·服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病理性“美瞳”:肝豆状核变性

    60岁的黎先生近几年反复出现肝区不适、肝功能异常等现象,辗转于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最近因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肝功能严重受损收治长沙市传染病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南院)。该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三病区的医生们发现黎先生的眼角膜出现类似“美瞳”的绿褐色色素环,经过一系列检查,黎先生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接受了系统规范的护肝驱铜治疗和有效的心理支持后,黎先生病情得到控制,肝功能在逐步恢复中,心理状况也很稳定。

    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少数成年期发病,发病年龄多在5~35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主要发病原因是基因突变,体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使得铜离子沉积于肝脏内,造成肝脏长期受损,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脾肿大、腹水、严重者甚至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同时,过多的铜会沉积在眼角膜,出现标志性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的角膜色素环,有人形象地戏称它为病理性“美瞳”。

    肝豆状核变性随着病情的发展,蓄积在体内的铜离子还会在脑、肾、皮下等多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变黑等。由于该病的特殊性、隐匿性和罕见性,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

    该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三病区主任杜杰提醒,患者如果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受损以及上述类似症状时,一定要及时规范就诊,进行铜蓝蛋白及血清铜等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此外,由于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所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家族成员要作相关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杜杰同时提醒患者,肝豆状核变性的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要避免进食高铜食物,如小米、荞麦面、糙米、豆类、坚果类、薯类、菠菜、茄子、南瓜、蕈类、菌藻类、干菜类、干果类、软体动物、贝类、螺类、虾蟹类、动物的肝脏和血、巧克力、可可,某些中药,如龙骨、牡蛎、蜈蚣、全蝎等,勿用铜制餐具,药物以护肝、驱铜及阻止铜吸收治疗为主,一定要遵医嘱规范治疗。由于该病需要长期治疗,中晚期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容易出现抑郁倾向,所以加强心理疏导和干预非常必要。

    通讯员 张爱琼 李金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健康·要闻
   第03版:健康·服务
   第04版:健康·要闻
   第05版:健康·资讯
   第06版:健康·人文
   第07版:医学前沿
   第08版:饮食营养
   第09版:生活百科
   第10版:中医中药
   第11版:中医中药
   第12版:育儿宝典
   第13版:女性保健
   第14版:药械指南
   第15版:养生健体
   第16版:心灵家园
病理性“美瞳”:肝豆状核变性
子宫内膜肿块放任不管
13年后成恶性肿瘤
患“怪病”求医3年
原是心理因素作怪
黄蜂叮了一口
惹来筋膜坏死
扶贫义诊瑶族村
胎盘早剥未重视 痛失胎儿子宫险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