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1年起,金庸先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的创作。1977年3月,金庸为此书的单行本写了篇后记,最后两段这样写道:
“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人与男人间的情义。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之情,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直到近日才在一本资料中看到,原来金庸在写《倚天屠龙记》时,刚三十多岁,对于人生的生死离别,还没有切身体会。1976年10月,也就在他写这篇后记的5个月前,他的长子自杀了。起因是金庸要离婚,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长子查传侠不同意,并且以死进谏,时年十九岁。当金庸得到儿子突然自缢丧命的消息时,真如晴天霹雳,他伤心得几乎也想跟着自杀。
5个月后,当金庸提笔写下《倚天屠龙记》后记,物是人非,相隔两世,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淋淋地展现在面前。一句“那时候我还不明白”饱含了无尽的感伤和至痛,还有冷彻入骨的遗憾。
人生中还有许许多多当时不明白的事情,有些事需要时间和生活来告诉我们,而有些事需要我们自己来磨砺。还有一些人一些事,经过了,又错过了;拥有了,又没有珍惜。当所有经历都风干成记忆,才会读懂那句话:“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而遗憾也就此铸就。
(摘自《山东青年》 薛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