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纵览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视点
 
标题导航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1年世界众生相:
疫情仍凶猛,气候更极端

    12月22日,医护人员在葡萄牙卡斯凯斯的一处新冠病毒检测中心为当地居民采样。新华社 图

    极端天气再次袭击美国中部地区多个州,强风暴扬起尘暴,引燃山火。12月17日在美国堪萨斯州拍摄的被烧毁的车辆。

    新华社 图

  2021年接近尾声,新冠,依然是今年的主题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让各国收紧防控措施,维持生计变得更加艰难……

  2021年的世界,战乱和冲突的阴影依然徘徊在全球各地。硝烟和混乱之下,民生艰难,前路渺茫。

  印度洪灾频发,希腊山火肆虐,欧洲多国连降暴雨,严寒、酷热、飓风和龙卷风接连袭击美国……今年,气候危机一再引起关注。极端天气之下,无论是大洋一隅的迷你岛国,还是地域广袤的发达强国,都未能幸免。

  疫情仍凶猛,你们还好吗

  疫情迟迟不散,见证诸多人间悲喜。

  维持生计的甘苦,隔离封禁的得失,适应变化的难易……面对生活的考验,人们克服恐惧、坚定信心、生发勇气。

  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奋斗冲破迷茫

  经历新冠疫情的两年“折磨”,许多国家尝试不同程度放宽防疫措施,重新“开门迎客”。然而临近年底,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奥密克戎”的变异毒株出现,让各国重新绷紧神经,收紧防控措施。

  全球航空业“复飞”之路刚开启,又被暂停。在从业30年的泰国机长维查育看来,疫情的确“无法预期”,但是人生应当“坚持奋斗”。

  今年7月至8月,泰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从1万攀升至2万,国内航班一度几乎完全停飞。维查育说:“9月开始逐渐复飞……我每月大概飞5次,累计飞行时长10到15小时。”

  疫情暴发前,维查育每月累计飞行六七十个小时,“空中飞人”的生活去年3月被疫情摁下“暂停”键。供职于其他航空公司的妻子、儿子和女儿全因这场疫情丢了饭碗。

  去年年中开始,维查育一家在自家后院经营起香肠作坊。从做馅、灌肠到烤制,维查育亲力亲为,打造“机长”牌香肠。一些失业的机长和空乘也来帮忙送货,生意好时一天能卖出50公斤香肠。

  “只要坚持自我,有坚强的意志力,有家人的支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光明一定就在眼前。”维查育笑着对记者说。

  网络加速交流

  奥利维娅·高希从未预料到,她那古典味十足的工作有一天会如此依赖电脑屏幕。高希是一名拍卖师,供职于英国知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

  今年5月,佳士得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中,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万人通过11个在线平台的流媒体直播关注和参与拍卖。高希说,这是公司“惊人的全球扩张”,以往一场传统的现场拍卖最多容纳约800人。

  高希先前习惯在拍卖会现场,从容优雅地与客户用微笑和眼神交流,现在突破“舒适区”,接受并掌握直播拍卖方式。“拍卖全过程都被拍摄直播,所以我必须对着镜头微笑……还需要关注现场竞价者,兼顾屏幕上的卖家代码,关注通过互联网出价的客户。”

  在高希看来,艺术品行业一直在等待一场数字革命,疫情使这场革命加速到来,让线上竞拍、直播拍卖成为业界新常态。她说,直播拍卖正在推动拍卖行业,因为“能够看到拍品的观众和竞拍客户更多了”。

  气候更极端

  我们怎么办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人类命运与共。

  无处可逃

  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危机波及全球,生活在任何地方的人都难以逃避。

  今年最后一个月,美国肯塔基州等中部多地两天之内遭遇40多场龙卷风侵袭,至少92人丧生。

  龙卷风掠过时,家住肯塔基州梅菲尔德的胡达·阿卢巴希抱起两个儿子躲进壁柜。她关上柜门不久,整栋房屋即分崩离析。

  狂风过后,几个人从废墟中救出阿卢巴希和她的儿子。直到在医院接受救治时,她才知道,三岁的大儿子已经在自己怀中遇难。

  今年,美国极端天气不断,东西部不同地区分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夏天,旷日持久的热浪席卷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紧急就医。高温天气刺激多地山火不断,美国西海岸各州整个夏天都处在山火炙烤的“火热”中。

  8月,飓风“艾达”重创东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造成大面积停电,数百万人在飓风过后的高温湿热天气中苦挨,不少人死于高温。“艾达”一路横扫美国东部各州,所到之处洪水泛滥,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奋力自救

  过去20年全球气候风险指数显示,在受极端天气影响最严重国家排名中,孟加拉国名列第七。

  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威胁孟加拉国数千万人的生命,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令更多人难以维系生计。在不少地方,人们早已开始与恶化的生存条件抗争,保护土地、保护淡水。

  建筑工人隆基·贾基尔生活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南约200公里的一个小镇。为防止海水倒灌,他和朋友筑起堤防,保护一条6.5公里长的水渠,为当地4.3万人保住了淡水水源。

  如今,贾基尔和当地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学会了一种被称作“水上农田”的栽培技术。他们将种床置于水上,再覆盖塑料薄膜,保护土壤免受海水侵蚀。他们的实践颇为成功,从最初只种植南瓜和小扁豆发展为种植更多水果蔬菜,并向其他地区销售。

  他说,镇子周围的土地全都盐碱化,“我们得自己想办法生存”。

  硝烟未散尽,他们去哪里

  硝烟和混乱之下,民生艰难,离开故土,把梦想寄望于遥远的他乡,可前路很渺茫。

  但离故土,不问前程

  17岁阿富汗少年穆罕默德·扎基爬进一架美军运输机的主起落架舱时,他并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悲剧。

  8月16日,喀布尔国际机场,那架美军运输机在跑道上滑行、起飞。随后,可怕的画面出现:有人从空中坠落。阿富汗黎明新闻网报道,共有4人从美军运输机上坠亡,包括扎基。

  扎基足球踢得很好,曾期待成为阿富汗国家足球队球员。美国打了近20年的阿富汗战争,最终塔利班重掌政权,美国和西方盟友仓促撤离。扎基想跟着那架美国飞机离开,人生却戛然而止。

  和扎基一样,伊拉克库尔德人萨比尔也把梦想寄望于遥远的他乡,以为离开故土就有机会走向更好生活。

  萨比尔住在埃尔比勒,34岁,高中辍学后当油井操泵手。新冠疫情拖低油价,他被石油公司裁员。在卖掉房子、付给蛇头7500美元后,今年9月中旬他带着妻子和5岁儿子踏上难民路。他们在土耳其停留大约一个月,10月21日飞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幻想着最终能前往德国。

  结果,他和妻儿与数以千计来自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难民在白俄罗斯与波兰、立陶宛等欧盟国家边境的森林里滞留多日。这场边境难民危机不断发酵,牵扯多个国家。跨不过边境的难民,几经辗转,不得不无奈地回到家乡。

  回到埃尔比勒,萨比尔开出租车维持生计,扣除油钱和每月300美元的买车欠款,所剩微薄。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乘乱在伊拉克境内肆虐,战后重建进程缓慢艰难。萨比尔看不到未来。

  既是女人,也是男人

  沙米拉姆·达尔维什,25岁的叙利亚姑娘,曾梦想成为医生,因付不起学医费用而放弃。

  叙利亚内战2011年全面爆发时,她在读本科,眼见着自己的国家成为“热点”。伤亡和冲突消息频仍,达尔维什与不少叙利亚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在新闻行业找出路。如今,她在“沙姆调频”电台担任记者兼制作人,见证和记录着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变迁。

  10年来,美国、欧盟对叙利亚施加多轮制裁,令饱受战乱创伤的叙利亚经济雪上加霜。战争、疫情叠加制裁,叙利亚人的生活危机重重,缺电、缺油、缺燃气……

  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就业机会匮乏,不少人选择出国务工。

  达尔维什理解他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然而,达尔维什走不了。战火毁了家宅,她和家人搬进首都大马士革的一处出租屋。去年,她的父亲因新冠肺炎去世。此后,达尔维什和这个国家的许多女性一样,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伤亡、兵役、逃难造成叙利亚国内男性劳动力紧缺,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更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多叙利亚女性因此走出家庭,求职谋生。达尔维什说:“我们既是女人,也是男人。”

  ■均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