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历史,她39年收藏200多姓氏家谱
从甲骨文到数字化,58岁的她在长沙开设家庭式家谱馆,目前收藏家谱3000余册

    从甲骨文到电子版,杨岳平研究家谱39年,收藏200多个姓氏3000册家谱,开设家庭式家谱馆。

    王珏 摄

  家谱,以血缘亲情为脉络,是姓氏的生命史。时间的磨损流逝中,家谱往往离散不齐。为了守护这份中国文化,长沙58岁的杨岳平研究家谱39年,开设属于她的家庭式家谱馆,不仅收藏了200多个姓氏3000册家谱,还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别人修补家谱,更是将20多万字的家谱数字化,将其“装入”了手机里。

  岁岁年年的时光里,她是如何通过家谱对话历史的?11月1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杨岳平的家庭式家谱馆,听听她的故事。

  抄谱守护姓氏生命史

  杨岳平的家谱馆坐落在长沙最繁华的芙蓉中路上,街外车水马龙,但属于她的小世界却静谧安逸。走进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堆满整面墙壁的家谱册,不大的空间内只留下通行必须的空间,其余地方都堆满了书籍。

  “我是从1982年开始接触家谱的,跟我父亲的工作有很大关系。”杨岳平的父亲当时正在主编一本关于岳麓山山长(即岳麓书院主持人)的书籍,因为历史资料记载不够,为了完善内容,父亲带着她四处寻找、抄录相关的家谱资料,找遍了各种图书馆、档案馆、旧书店,“那会没有打印机,我就专门负责给父亲抄家谱,觉得特别有意思,一个姓氏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透过文字,似乎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起起落落。”

  自此,杨岳平便开始跟着父亲四处收集古籍家谱,有从旧书店花钱收来的,有朋友送来的,也有自己实地考察收藏而来的。至今,已经收藏了3000多册家谱。

  在别人眼中无趣无用的旧册,在杨岳平的眼中是可以对话历史的桥梁。2008年,杨岳平退休,全心全意地做起了家庭式家谱馆。

  用专业知识修补家谱族谱

  不仅限于喜爱与收藏,杨岳平还专注于修补破损的家谱。“近几年,很多人开始着手自己修补家谱,但这是一个很庞大也很复杂的过程。我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杨岳平说,修补家谱并不简单,一切都要从源头开始。如果有保存的旧家谱还好,但若完全没有现存资料,就只能从实地走访或者从她收藏的家谱中寻找源头,着手一点点地完善和补充。

  2019年,一个马来西亚侨团一行34人来长沙寻根,在杨岳平的帮助下找到祖源。回到马来西亚后,不仅修葺了祠堂,还修建了自己的族谱,特意拍照发给杨岳平,表示感谢。

  数字化,把家谱装进手机里

  从甲骨文开始到刻在青铜器上、再至春秋时期起存于纸张之上,关于家谱的历史从未断更。杨岳平说,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在90后儿子杨印文加入后,她开始将家谱数字化,让年轻人用喜欢的方式了解家谱。

  “纸质家谱一般15年或更长时间才更新一次,且不便查阅,很多年轻人对此不太感兴趣。”杨印文介绍说,将纸质家谱上的基本信息和照片、视频录入系统,形成电子家谱,不仅查阅便利,而且能实时更新信息,在手机上就能搜索了解族谱,“我们查一个姓氏源流,只需要输入两三个关联人的名字,用大数据进行匹配后立即就能查出。数字化修谱的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帮助大家寻根、修谱。”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田甜

  视频 王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