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9日讯 将于10月23日开展的“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特展,今天上午文物开箱布展在长沙博物馆举行,博物馆向媒体开放了三件文物的开箱过程。包括17-18世纪铜鎏金嵌绿松石象、18-19世纪西藏的金嵌绿松石礼仪肩饰、19世纪西藏或蒙古铜鎏金僧帽壶。
提起西藏,大家会想到雪域高原、布达拉宫的金顶和虔诚的信徒;提起蒙古,大家会想到苍茫的大漠、草原与羊群。一处充满了敬畏与神圣,而另一处却充满自由与野性。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地走进喜马拉雅与蒙古地区交流融合的那段神秘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不妨走出家门,来到“雪漠玲珑”的世界中。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走进由雪、漠、神、人共同构建的世界,寻找神秘的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宝。
此次,长沙博物馆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及承训堂、梦蝶轩,为长沙观众带来17-20世纪来自喜马拉雅与蒙古地区233件(套)华丽精美的装饰物品与宗教用品。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副馆长、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许晓东博士认为,早在13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西藏与蒙古两地的军事、政治、宗教文化的交往与融汇就已开始。这些饰品以与藏传佛教或印度教有关的神祇形象或符号作为装饰的主题,人身上的装饰与神像装饰类似,或直接以信徒佩戴使用的饰品装饰神像,饰神若人、饰人若神的天人合一的信仰在两地珠宝饰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与神可谓如影随形,信仰的力量让于世孑立的雪域地区成为其周边乃至远域信众的精神家园。
■记者 吴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