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6日讯 眼下正是猕猴桃的成熟季节,一个个如拳头般大小的红心猕猴桃伴着片片绿叶挂在枝头,在阳光普照下,果香扑鼻。疫情期间,这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背后遇到了哪些问题?企业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上有何困惑?如何“对症下药”?9月5日,“新时期长沙猕猴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浏阳召开。会上,专家献计献策“把脉问诊”我省猕猴桃产业。
针对保鲜难、产品滞销等问题,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协会常务理事谈再红建议,打造一种新的农旅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将种植基地变成游客旅游观光所在地,让游客能看猕猴桃、玩猕猴桃、吃猕猴桃……参与整个猕猴桃生产过程,形成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模式。相比从前的农工、农商模式,农旅模式经济成本更小。
“猕猴桃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协会副理事长卜范文认为,首先要高起点、高定位,规模小不是问题,可以走精品路线,用小规模做出高端精品的水果。同时,企业对产品一定要有标准意识,可对产品进行等级细化,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输出不同等级的产品。
据悉,此次研讨会旨在确保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两不误,确保今年猕猴桃在丰产基础上取得丰收,促进长沙乃至全省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记者 刘镇东 黄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