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30日讯 8月26日晚9点,湖南省肿瘤医院手术室依然灯火通明,睽违手术室10个月之久的廖革望教授应患者要求,重新操刀进行了一台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手术。
“相信你们会明白:当你老去,离开手术室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手术后,患者平安下台,廖革望给同事留下了一封信。
今年69岁的廖革望是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妇瘤科大科主任,在这个每天与女性肿瘤打交道的地方,工作了整整41年。他留下的这一封“封刀信”,更是让医院不少后辈医生深有感触。
41年奋战在女性肿瘤一线的男医生
男医生为什么会选择妇瘤这个专业?那时社会环境较为保守,同学总是笑他选妇瘤科是“没出息”。他入职时,科室里一个男医生也没有。
廖革望回忆说,那个年代,女患者推开诊室门,一看见是男医生,有时候直接掉头就走。患者的排斥给廖革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但最终让他毅然留在妇瘤科的是一位特殊的女病人。
“41年过去了,我仍然还能清楚地记得她的名字,她叫周琴。” 廖革望说,那位来自湘西的患者,30多岁就不幸患上了绒癌。“在那个时代,绒癌几乎是治不好的。”廖革望回忆,临死前,这位年轻的患者躺在病床上,对廖革望说:“医生,救救我吧”。
面对患者对生强烈的渴望,廖革望却无能为力,那种爱莫能助深深触动了他 。
换位思考
为患者贴钱的“傻”医生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令廖革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疗条件的整体改善。
“当年,患者一站到科室门口,哪怕是3米开外,我都能分辨出她是宫颈癌患者。”贫血的面孔、难掩的异味,这些是晚期宫颈癌患者共同的特征。在那时,晚期宫颈癌患者占到了门诊数量的近1/3,确诊后,又有1/3的患者由于经济等原因而放弃治疗,让廖革望觉得特别揪心。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大大改善。
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廖革望做过许多“傻事”。许多患者需要及时手术而又没有经济能力时,他会亲自签字为患者担保。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时,他也总是再三斟酌,从不草率决定。
17年前,一位姓杨的患者确诊为卵巢肿瘤,抱着希望来到廖革望处就诊。廖革望经过分析,推荐使用药物治疗、定期观察复查的办法,患者家人很担心很生气。廖革望详细解释道,因为杨女士的肿块不到5厘米,应优先考虑其为生理性的肿块,不宜匆忙做手术。最终,杨女士接受了药物治疗的方式,恢复健康,康复后还常常给“恩人”送些家里的小菜。
关爱与传承
寄语年轻一辈不怕苦不怕累
8月26日晚,已经10个月不做手术的廖革望,再次操刀完成了一场手术。手术后他在手术台留下了一封信,信上写着,“相信你们会明白:当你老去,离开手术室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41年了,我还能做。”在妇瘤科工作了40余年,心里确实有太多感慨与不舍,就写了这么一封信留下。
妇瘤科是肿瘤医院规模最大的一个科,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医生,都是廖革望一手带出来的,看见这样一封信,科室医生们大受触动。妇瘤二科的胡医生在朋友圈写道:“清早起来,看到这个,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廖教授是手把手教过我的恩师,像一面旗帜立在最前方”。
■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