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论
就业困难不是就业数据“注水”的理由

    教育部在工作中发现,有些高校存在毕业生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教育部强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将对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详见本报7月15日A02版)

    6月底7月初,正是各地高校毕业生奔赴就业岗位的节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毕业生“慢就业”心态等因素影响,今年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然而,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订就业三方协议,甚至表示不签三方就不让毕业。更狗血的是,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尽早“就业”,学校辅导员竟然出手相助,还托熟人盖章、找淘宝办理。

    本应由学生自愿签订的就业协议,为何会出现五花八门的代签、强迫、造假现象?不难发现,层层加码的就业率考核、便于招生宣传的盲目攀比,是导致高校“数字就业”乱象的重要原因。就业率是当前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学校往往将就业指标分配到每个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也是导致班主任和辅导员“出手相助”怪象的缘由。

    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往年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而言,过低的就业率,直接影响来年招生。此前,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一些学校为了保生源、保专业,于是在审核就业材料时相对宽松。今年的就业形势较为特殊,比往年更为严峻——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保就业压力,所以一些高校以多种方式强迫毕业生“假就业”。

    但用这种方式来掩盖就业难的问题,对高校办学实际上并无助益,且还会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这更是对求职毕业生的极大不公。此次教育部采取开通毕业生本人核验渠道、指导地方和高校开展自查、开通举报电话、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以及严肃查处并追究责任等严查办法,展现出了“零容忍”决心。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由专业的第三方跟踪统计毕业生指导服务工作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以及建立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进行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才更能使高校就业率回归本真、服务决策的本位。

    对于874万高校毕业生来说,今年的就业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但这不是加大造假力度,加倍“注水”的理由。目前,学校、政府当共同为这些毕业生提供求职办法和就业机会,学校可发动校友力量,形成“共同体”意识,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开拓更广泛的就业渠道,政府也需尽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克服困难安排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本报评论员  张英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特别报道
   第A4版:民生
   第A5版:民生
   第A6版:民生
   第A7版:城事
   第A8版:经济
着力巩固经济稳中向上向好态势
长沙有望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
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就业困难不是就业数据“注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