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全国各地陆续开学复课。有些家长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让孩子佩戴N95口罩上学,个别孩子甚至佩戴N95口罩进行体育锻炼,自复课以来,各地因此已发生多起悲剧事件。专家提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长期佩戴N95口罩会对孩子的心肺功能产生损伤,进行体育运动时不可佩戴N95口罩。(5月6日新华网)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科学常识问题:人在运动的时候,耗氧量会增加,人体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如果吸入不及时,就会造成严重缺氧,进而对肺部甚至其他人体器官造成损伤。戴口罩显然会影响呼吸,尤其是佩戴密闭性较强的N95口罩。
这一科学常识并不难理解,因为哪怕我们在不运动的时候佩戴N95口罩,时间稍长都会出现呼吸不畅的问题,何况是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这种人体最为直观的不适感受,应该成为学校在上体育课时“究竟要不要戴口罩”的基本考量。一个常识问题,最后导致悲剧发生,到底是因为常识短缺还是因为学校存在机械化执行防疫规定,甚至是搞形式主义?恐怕后者的成分更大。
学校作为聚集性场所,开学之后的防疫压力确实很大,因此小心谨慎并没有错,但小心谨慎不代表死板机械,更不代表盲目执行。一些学校在防疫工作中,强制学生在上体育课、户外活动时都必须佩戴口罩,理由是“(如果不戴口罩)一旦发生感染,谁来负责?”这种看似“负责”的做法,其实明显违反科学常识,最后导致悲剧事情发生。疫情期间,卫生专家早就表示过,在操场、户外这样的空旷场所,无须佩戴口罩。
害怕学生感染新冠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学校在执行防疫规定时应该视情况而定,尤其是应该更多地主动掌握科学常识,适时调整规定。防疫不仅仅应该体现在手段和行动上,更应该体现在尊重科学上。当然,除了学校在执行防疫措施方面的机械,其他方面也需要反思,例如学校作为大型公共场所,按理应配备AED等急救设备,目前我国99%的大学校园没有AED配置,中小学更加没有;另外,学校相关的急救技能培训这个短板也在这几起悲剧事件中被暴露,如果急救技能知识在学校得以普及,至少可以为抢救争取时间。
同时,鉴于疫情期间学生宅家时间太长,缺乏足够的锻炼,身体机能下降,学校也应该及时调整体育课内容,不可安排过多的剧烈活动项目,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接二连三发生的悲剧事件是惨痛的教训,学校在接下来的防疫工作中应引以为戒,做好防范的同时,还须尽量多普及和掌握相关科普知识,并在以后的校园工作中注重开展急救培训……越是多方面地进行反思和改进,越能降低意外和风险。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