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视点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问一号”来了,今年将向火星进发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天问一号”,预计7月实施,将开启行星探测时代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现场。  图 国家航天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50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50年后的今天,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很快将再次踏上剑指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

    2020年,“嫦娥五号”计划“启程”,将在月球上采样并返回地球,实现我国月球探测“绕、落、回 ”的最后一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即将升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随之开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也计划发射,并于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我们从未止步!

    天问

    名称源于屈原长诗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之际,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正式公布。

    据悉,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我国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将深化中国人对火星乃至太阳系的科学认知,推进比较行星学等重大问题研究。

    窗口  

    2020年是“火星大年”

    自古以来,火星给人神秘、行踪不定的感觉,在中国,古人称之为“荧惑”,它的运行速度时快时慢,确实让人难以捉摸。

    火星公转周期约为687天,接近2个地球的回归年,这就导致我们不可能每年都能见到火星。具体来说,平均间隔约26个月,火星才会再一次接近地球,谓“火星冲日”。

    明白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隔一年才能发射一次火星探测器,这就是航天工程上所说的“发射窗口”。

    2020年的某一时段将是“发射窗口”期,届时,火星和地球将恰好与太阳来到一条直线上,而且两者的距离会达到极近值,这段时间如果将探测器送往火星代价会比较小。

    2014年美国航天局的“马文”号和印度的“火星飞船”先后到达火星;2016年欧空局ExoMars任务无人探测器抵达火星;2018年美国航天局的“洞察”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可以想见,2020年又将是一个“火星大年”,各个航天大国、航天机构都在摩拳擦掌,打算同台比拼。

    目前已知的发射计划包括美国航天局的“火星2020”火星车、欧空局的“罗萨琳·富兰克林”号火星车、阿联酋的“希望”号轨道探测器。

    宜居

    火星条件最接近地球

    是什么导致那么多的探测器都将火星作为“考察目的地”呢?原因很简单,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希望的”行星。

    火星距离地球近,不仅有大气,温度也适宜,虽然表面温度平均仅为-63℃,但夏天阳光直射区域温度则可以上升到20℃,赤道附近的极端最高温度则有机会达到30℃左右。它的自转周期约为24.6小时,与地球十分接近,也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太阳系宜居之所,唯地球与“荧惑”耳。

    让人感到好奇与兴奋的,不仅仅是这些数据。近几年,人类在火星表面及轨道上部署了多个探测器,通过这些探测器,我们推测出40亿年前火星上曾经有大片海洋与大河,我们发现了火星地下盐水湖,我们观察到火星表面可疑的液体季节性流动特征,我们侦测到火星大气中不明原因的甲烷含量激增现象……所知越多,未解越多,火星引发地球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征途

    火星只是第一步

    “天问系列”

    开启行星探测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命名透露了中国深空探测一项更长远的计划。

    国家航天局称,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以“天问系列”命名,也使用同一个主标识“揽星九天”。“天问一号”的标识,在“揽星九天”图案和“中国行星探测”下方有“MARS”字样,表明为行星探测工程中的火星任务。

    这意味着,中国已将行星探测计划进行整体规划,火星只是第一步。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相关负责人2018年曾介绍,我国后续深空探测工程,初步明确了四次任务。第一次任务是在2020年7月发射火星探测器,预计经过10个月的飞行,2021年到达火星。其后,计划在2028年左右进行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采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

    我国还将进行小行星探测,并在2030年前后开展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系探测。火星第一次探测任务正在实施,后面三次任务正报请国务院批准。

    中国探月元老、“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多年呼吁开展行星探测,他近期透露,我国将探测火星、小行星和木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探测。

    “天问系列”与已有10余年历史的“嫦娥系列”渊源深厚,不仅名称都取自中国传统意象,工程上也有承续关系。嫦娥工程是我国首个深空探测计划,中国探测器首次离开地球轨道。“天问系列”则再次航向更远的星球,开启行星探测时代。    

    回顾

    追“星”50年!

    中国航天,应该铭记什么?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到“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地球背面,探索浩瀚宇宙,我们从未驻足。

    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34次运载火箭发射共发射卫星数量86颗,其中通信卫星14颗、导航卫星10颗,遥感卫星41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21颗,发射数量位列世界第二。

    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卫星通话、卫星电视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

    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虹云工程”、“鸿雁星座”布轨应用,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荒漠上网也不再是梦。

    “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也将成为历史。

    安装了北斗终端系统的共享单车、智能手机、城市公交都能被精准定位、随时导航。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电子商务物流、移动在线共享教育,交通、医疗等都可以与北斗应用相结合。

    北斗并不仅仅是导航,记录重大事件,监测地球变化,为现代农业、减灾、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出谋划策”。

    探索,不止步。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了探测月球的“嫦娥”系列卫星,探测暗物质粒子的“悟空号”,寻找黑洞的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号”,探测地球磁场的“双星计划”……

    将在月球上采样并返回地球,实现我国月球探测“绕、落、回 ”的最后一步。

    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即将升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随之开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也计划发射,并于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我们从未止步。

    50年来,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在数量、种类、技术、应用上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形成了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四大系列。

    我们从未忘记梦想,未来,会有更多、更先进的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到太空。

    群星闪耀……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视点
   第A4版:民生
   第A5版:民生
   第A6版:民生
   第A7版:能源导刊
   第A8版:能源导刊
   第A9版:能源导刊
   第A10版:能源导刊
   第A11版:城事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纵览
   第A15版:特别报道
   第A16版:广告
“天问一号”来了,今年将向火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