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果、拉货都离不开电瓶车,我已经两天没干活了。”11月11日,在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86号一个小巷子里,拄着双拐的廖红说起前一天三轮车的电瓶被偷一事,就一脸焦虑。廖红一家三口均为残疾人,行走不便,而眼前这辆三轮电瓶车则是他维持全家生计的主要工具。(详见本报11月11日 A07版)
得知廖红的这一情况,当天下午3点,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买好两组电瓶为廖红送上门,使他得以像往常一样出门干活。
命运对廖红一家人确实很无情,虽然已经30岁,但廖红的身高只有约80厘米,行走主要依赖拐杖,而且骨骼远比一般人脆弱,平时最怕摔跤。他说,病情最严重的是35岁的大姐,身高比他还矮,母亲也需要依靠辅助工具才能行走。父亲去世后,他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这几年,一家人陆续来到长沙,靠着到处打零工或卖手工品维持生计。
从新闻中得知,廖红一家四口,每天的收入有时会有八九十元,有时却是颗粒无收,这种相当不稳定的经济收入,对于还需要看病服药的家庭来说,是极其艰难的。廖红及其家人在命运面前并没有低头,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得以继续,同时幸运的是,廖红在长沙的这几年,遇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社会的温情,多少抵销了生活的部分冷酷。残疾人往往因为身体残障,很难找到好的工作,这也就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这则新闻中,我们看到了浓浓的暖意,无论是邻居还是社会的助残团体,都给予了廖红一家人足够的同情与帮助,这种帮助的给予,也是源于廖红一家身残志坚,逆境中没有沮丧、没有等待,而是努力凭借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在知乎上,有人曾说过“人生中,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这种坚韧与乐观,每一个遭遇命运不公的人都可以借鉴并执行。如果缺乏了斗志和信心,又如何与命运持续抗争?当然,我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力量和温暖,因为它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让人鼓足勇气前行。从新闻中助残服务中心对廖红一家人长期的关照可以看出,我国的助残事业已经构建了购买服务、社区等多维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都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力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也是我国致力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一。
残疾不是个人问题,也不是家庭问题,而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残疾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需要制度层面的关照,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温情,无论是制度上的发力,还是社会上的援助,都能够让残疾人的家庭和残疾人士个人获得更好的生存机遇,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尊严。
一则温暖的新闻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起日常的帮助这么简单,它更关涉到国民个体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共同进步,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命运的挑战。无论是群众的爱心,还是制度的落地,都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也愿这些残疾人士的人生阳光明媚,多些快乐与轻松。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