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视点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9年09月1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坐冷板凳,一生“旋转”为“陀螺”
——追记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在实验室调试DF透反仪(资料照片)。    新华社 图

    激光陀螺,一个仅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它的诞生,历经20余年艰苦攻关;它的应用,经过40余年漫长跋涉;它的“生命”,和一个人紧紧相连。

    他,带领团队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他,在临终之际,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激光陀螺。

    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

    ■通讯员 张超 严雷

    记者  刘镇东

    自主创新,方寸之间铸重器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

    1971年,当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学校时,要依据纸上描述造出实物,无异于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

    数理功底极其深厚的高伯龙,通过大量计算,反推出激光陀螺的若干关键理论认识和结论,提出了我国独有、完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陀螺研制方案。

    攻关之路多险阻。期间,由于美国彻底放弃同类型激光陀螺研制,国内质疑四起。有人说高伯龙:“国外有的你们不干,国外干不成的你们反而干”。

    有人说:“现在你们竟然成功了,而且没有用国外任何技术,是大家万万想不到的。”从1975年到1994年,高伯龙在冷板凳上苦坐20年,完美破译了钱学森“密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可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姓军为战,轴心不偏移半厘

    1954年9月,高伯龙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物理教员,开始了他姓军为战的人生。

    1975年,高伯龙离开讲台,被304激光教研室“收容”,该室做的研究恰是激光陀螺。在此之前,由于对一些基本原理不了解,研究几乎没有进展,而高伯龙仅花一周,就令很多搞不清楚的问题一下子明明白白。

    激光陀螺的研制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且我国当时还面临着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面对如山的困难,高伯龙并未打退堂鼓,依然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地投身激光陀螺研究。

    “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需求!这是高院士带着我们技术攻关时,反复叮嘱的一句话。”作为高伯龙的学生,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罗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

    但凡经历磨难,惊喜总是不期而至。本世纪初,某型装备在装备激光陀螺后在某海域进行测试,发发命中,这是人民海军首次实现“百发百中”的历史性时刻。此后,该型装备成为人民海军慑敌的中坚力量,筑起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以身许国,至真至纯如激光

    2015年,湘雅医院病房内,一个消瘦的老头捧着一叠满是复杂计算的文稿,在台灯下逐字逐句地看。

    在护士的印象中,高伯龙似乎并不觉得疾病有多可怕,“他总说在办公室的抽屉里还有一篇学生的论文,很有价值,他要回去继续深化。直到去世前的那一年,他还想着要出院的事……”

    罗晖说,高伯龙面对困难,绝不放弃;取得成功,永不停步。89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在攻关新型激光陀螺惯性制导系统。

    “高院士,我们的陀螺上天了!”罗晖永远无法忘记,卫星首次搭载激光陀螺发射成功时,高伯龙已缠绵病榻多时,当从学生口中得知这个消息,高伯龙脸上绽放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视点
   第A4版:特别报道
   第A6版:特别报道
   第A7版:民生
   第A8版:法眼
甘坐冷板凳,一生“旋转”为“陀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