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无私”!这几天,一则既悲伤又暖心的故事刷爆了中南大学师生的“朋友圈”——7月5日下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检验系2016届毕业生吴思因子宫癌离开了人世。根据她生前意愿,家属捐献了她的眼角膜,并将遗体捐献给了母校湘雅医学院。 (详见本报7月12日A06版)
这位美好可爱的姑娘去世时年仅25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对于她的离开,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无一不感到遗憾和难过,而对于她的无私遗愿和善举,也无人不表示感动和敬佩。
“生死”从来都是世间最大的命题,基本上,二者都由不得我们选择,只不过唯一的转圜余地是,我们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如涓滴之于海洋,确实微不足道,但涓滴亦有自身的价值,这价值就体现在以自身的微小,仍然折射了光芒。作为医学工作者,对于生死,本就较常人有着更为深刻和理性的认知,在死亡面前,吴思表现出来的淡定从容,一是基于性格本身,二是基于满满爱心。在2016年的时候,她就递交了器官捐献表,2018年生病后又主动联系湘雅医学院填写遗体捐献志愿表。“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乐观与善良让这个姑娘以充满爱心的方式回报世界。
在影片《死亡诗社》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的:“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与宗教学家奥里利厄斯说的:“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也都是“生命的精彩,跟长度无关。”吴思显然以自己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含义。
在中国,器官和遗体捐献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不少人决定离世后将自己的器官或遗体无偿捐献,这其中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也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据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夏昆介绍,从2010年到现在遗体登记已经超过54000人。而湘雅医学院作为主要的医学院校,近几年来,该校接收遗体捐赠数量为年均50例左右。对于这些无私的人,我们理当致以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生命会消逝,但却在奉献中得以继续。谁说鸟儿飞过,天空中就不会留下痕迹?每一个有爱而美好的生命,都是我们眼中最灿烂的花火。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