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已经鲜有人再提曾经一度风光的“无人便利店”概念。它刷新了互联网概念的死亡速度。
无人值守、大数据预测消费习惯、智能防盗识别系统……2017年,带着各类黑科技构想的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项目高调进入长沙。一时间,数十亿资金涌入,吸引淘金者们加入近乎疯狂的点位之争。
2年后,缺乏资本热度的无人项目进入拐点,三湘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无人便利店第一梯队玩家大多退出赛道,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均停更数月;无人货架则直接宣布死亡。“无人项目要解决的,不只是无人带来的高货损,更重要的是回归便利的本质。”一名业内人士说。
■记者 黄亚苹 实习生 张雅婷 薛欣妤
现状
“蕉库”无人便利店:近1/3货架处于空缺状态
7月9日上午,记者前往位于长沙万达广场东南角的“蕉库”无人便利店体验。扫描入口二维码、关注品牌小程序进入店铺后,约15平方米的移动仓内罗列着冲泡奶茶、方便面、膨化食品等各类休闲零食。
从入口右边的4层货架上的价签来看,该货架应有水果糖、QQ糖等商品,但实际上仅有4包纸巾及少量口香糖。环顾店内,不少因产品售出出现的货架空位未能及时填补,有近1/3货架处于空缺状态,货架上一包被拆封使用过的纸巾也无人清理。
曾前往该店购物的周先生介绍,这个店位于写字楼和住宅的中间地段,若不是想体验新购物方式,很少有人会愿意特意前往此地购物。
通常而言,无人项目要保证货源充足,需要仓库工作人员一日1-2次补货,10日下午,记者相隔30小时后再次前往该店,未发现理货痕迹。
“猩便利”无人货架:半年未补货,货架遭清理
从2019年春节至今,在长沙麓谷一座写字楼上班的王先生一直没见到无人货架的补货员。多次联系对方未果,他与保洁员一同把货架移到了楼层设置的杂物间内,等物业处理。
“倒闭了就撒手不管,剩下一堆没任何作用的空架子,零食早被拿走了。”在丢弃货架的杂物间内,还“躺”着2个其他品牌的无人便利店货架,清洁工看着它们无奈地说道。
王先生是公司行政主管,1000平方米的办公间有近百名员工。他清晰地记得,2017年夏天,无人货架刚进入长沙时,同时有3家品牌反复致电请求入驻。为了争夺点位,对方甚至拿出600元点位费作为“好处费”,“一天能接到四五个电话,还有的以货架流水5%的点位租金作为谈判筹码。”
“开始是每日优鲜,倒闭后换了新品牌。”王先生告诉记者,被处理的“猩便利”货架,是在长沙苦苦支撑时间较长的无人货架玩家。谈起撤柜的影响,他说,造成了闲置资源,毕竟办公室的同事能通过各种方法买到货架上这些常见的零食。
盘点
第一梯队玩家相继退出
无人项目出现经营问题早已有迹可循。2017年11月,开业不足4个月的“五人”无人便利店暂停营业,这家选址长沙天元七彩mall三楼的湖南本土品牌,曾推出“先出门再付款”的行业先例。
2018年7月,孚利购招商拓展总监在接受三湘都市报采访时表示,品牌在长沙共有21家门店,年内计划将门店扩展至50家。截至目前,记者仅在百度地图上检索到其1、2代门店共19家,凯乐店从开业到停业,前后不超过半年。
曾在长沙大规模抢点的每日优鲜、猩便利等无人货架第一梯队品牌,因未能组建自持供应链系统、超过20%的高货损、推荐人的高推广补贴等导致高运营成本等问题出现,最终出现相继撤点、停止补货等现象。
2019年1月,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向媒体确认,已放弃无人货架业务,转做线上电商;同年5月,7只考拉停止货架业务;去年12月,京东到家出于业务调整也暂停无人货柜项目“京东到家Go”;去年10月,曾完成千万级融资的小闪科技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短短2年内,被资本追捧的无人货架项目正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在一片唏嘘声中倒闭。
探因
伪无人
将人力成本转移至前端
无人项目快速陨落究竟为何?在三湘都市报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无人便利店概念中的“无人”表现为用技术取代人工收银,但这并不是无人的本质。
“无人值守虽然降低了部分人工成本,但为实现无人模式而搭建的技术体系却需付出较高的前期成本,况且后台维护、补货、摆货等仍旧依靠人工。”长沙某连锁便利店高管表示,无人项目普遍防盗使用的RFID标签,需要在产品出库前人工黏贴,这与10年前便利店用“打价机”贴标签的行为几乎没有区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无人便利店需要经过1-2年的市场培育期,要想吸引消费者持续使用无人购物,品牌要熬过“烧钱”培育消费习惯的艰难阶段,“无人便利店不应该是赚快钱的领域,消费者最终想要的是购物体验而不是追求好奇。”
此外,他表示,无人便利店尽管省去了人工成本,但仍要承担设备配置和更新、门面租金、商品货损,“整套防盗系统需要技术人员维护,还得更新换代,不断加密来防止黑客攻击,其成本也非常巨大。”
在购物体验方面,记者第2次前往“蕉库”无人便利店时看到,一位顾客欲进店时,扫码进门系统出现故障,其多次尝试人脸识别功能失败,在反复尝试近5分钟后悻悻而归,“打了客服电话,说系统出现故障,但无法确定工程师过来维修的时间。”
观察
资本助推下的无人零售:从疯狂到理性
巨头入场,将无人零售的试验场推向高潮。2016年10月,马云第一次提出“新零售”概念;2017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无人超市“淘咖啡”,5天内产生7000笔订单;2018年1月,在西雅图的亚马逊总部一楼,亚马逊的首个无人超市Amazon Go开业。
“在无人零售入局前期,开店速度与点位规模就是与投资机构谈判最有效的砝码。于是,跑马圈地成了标准动作。”一位无人零售从业者介绍,无人零售项目高度依赖资本进行扩张,而资本的入驻为行业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2017年6月28日,创新工场宣布完成对F5未来商店的3000万元A+轮融资;两天后,缤果盒子也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1亿元……资本狂热究竟到了何种程度?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新零售领域投资事件共507起,无人零售投资事件以126起位居第一,投资金额达43亿元。
同时,记者在“天眼查”上梳理20个无人项目融资情况发现,从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有7个项目拿到万亿级别融资,20个项目披露的融资总额为33.78亿元。
“缺乏造血功能,资本逐渐回归理性,不再傻投钱了。”上述从业者介绍,2018年下半年,投资人逐渐发现,盲目扩张的无人项目无法取得场景贴合度、补货成本、用户贴合度多方平衡,大规模融资难以持续。
网络上披露的融资数据似乎能证实他的观点。记者统计的上述20个品牌中,最近一笔融资停留在2018年10月。此后,仅有F5未来商店于2019年6月宣布曾在半年前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记者手记
有人无人,“便利”是第一要义
从备受资本追捧到被质疑,无人便利店正在做出市场调整,如,“哇塔24小时智慧商店”理工南苑店依照购物群体的需求,增加了记事本、裁纸刀等文具以及脸盆、置物架等生活用品;2个月前落户长沙的湖南首家京东X无人超市,新增了互联网品牌零食、湖南特色食品;其电子价签保证线上线下同价,提供最新优惠价格。
重黑科技还是购物温度成了无人便利店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今,无人便利店的对手还有讲究“场景打造”的便利店们,Today提供包括加热后可食的芝士土豆泥、芝士年糕以及各类网红零食;2019年6月才开业的中百罗森便利店,为消费者24小时提供关东煮、烤串、寿司饭团等系列鲜食品种。
在长沙凯乐国际城小区的千惠超市一年前就将货架内移,在靠窗的位置新增了可供消费者小憩的餐桌椅。“现在年轻人都讲‘深夜食堂’的概念,增了桌椅后不时会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坐下休息,也相应增加了热食和饮品的销售额。”门店营业员介绍。
当下便利店、无人店的卡位战仍在继续,经营者们的最大竞争应是让消费者感受到服务的温度,从经营方式、经营商品等各个方面出发将“便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