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视点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9年07月0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红军做向导,红军送了盏马灯给他赶夜路回家
一盏小马灯,照亮两代人从军路

    ——记者再走长征路

    杨正益给记者讲述红军的故事。

    红军赠送给杨正益父亲的马灯。

    73岁的杨正益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硬朗许多,他当过5年兵。

    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在他年少的时候,父亲杨再能就嘱托他,“一定要当兵”。

    杨再能的执念,源于早年间与红军的一段不解之缘。他曾给红军做过向导,红军送了盏马灯给他赶夜路回家。

    那盏马灯,被杨再能当成传家宝,传给了后人。马灯照亮的不仅是杨正益的从军路,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家庭的熏陶下,他的儿子杨标也曾入伍当兵。

    6月29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村。侗族老人杨正益讲述了一盏马灯与杨家三代人的故事。

    芋头村,又叫芋头侗寨,有600多年历史。如今这里俨然成了一片休闲度假的胜地。巷子里,山坡上,简朴的民宿,琳琅的工艺品,别有一番风情。80多年前,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转往贵州的必经之路。

    1934年冬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来到通道,毛泽东在著名的“通道会议”上主张,放弃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往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这一战略性决策,史称“通道转兵”。

    红军部队陆续经过这个古老的寨子。芋头侗寨后面就是海拔1000余米的芋头界,人生地不熟的红军要想穿越过去,困难重重,只得求助当地百姓带路。由于之前受到国民党部队的惊吓,怕被抓壮丁,不明真相的村民们纷纷躲到了山上。

    “我的父亲杨再能因为会一些武功,就没有上山,留下来守寨。”杨正益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杨再能发现红军所到之处,从不白拿老百姓的财物,有时候要点猪肉改善伙食,都会留下银元。

    “看到红军割地里的菜时都是留着根,让菜再长起来。而国民党军队经过时,都是粗暴地连根拔起”。这是杨母给杨正益讲述的情景。

    正因如此,杨再能判断,红军“是好人”。

    遇上前来问路的红军队伍,杨再能二话不说,带领他们翻越山路,去往了牙屯堡——从那里,有一条通往贵州的路。由于熟悉路况,杨再能还主动把红军队伍里最重的担子挑在了自己肩上。

    冬天的夜里没有月光,红军一来担心杨再能回寨时看不清路,二来担心他遇到敌人。于是,他们送给了杨再能一个防身的手雷——当然,那是个哑雷,用来吓唬敌人,还有一盏马灯。

    “从那以后,家里有了马灯,我还用过十多年。”杨正益告诉记者,“父亲非常珍爱这盏马灯。”

    临终前,杨再能不仅嘱托老伴和儿子把马灯保管好,还留下了“一定要参军”的遗训给儿子。那一年,杨正益才12岁。

    17岁时,杨正益成为了一名军人。5年后,他退伍回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扫报眉二维码看采访视频)■图文/视频

    记者  陈普庄  何佳洁

    实习生  刘品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视点
   第A4版:民生
   第A5版:城事
   第A6版:城事
   第A7版:城事
   第A8版:调查
   第E1版:ETC“大战”
   第E2版:ETC“大战”
一盏小马灯,照亮两代人从军路
潇湘红色故事专题宣讲在长举行
扶贫办联合微信
上线扶贫小游戏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