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视点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2载守望麻山锣鼓,一辈子传承
杨天福:内心喜欢这门技艺,不想让它失传

    杨天福与徒弟一起在拉奏大筒。记者 王智芳 摄

    他今年78岁,用一辈子的时间与心力,守护古老的民间音乐。他是宁乡人杨天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山锣鼓的传承人。2月17日,记者采访到杨天福,走近了他的艺术人生。

    ■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蔡臻 任铁 何华龙

    11岁时已学会打鼓

    杨天福出身于麻山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当地中学有名望的老师,主教音乐与文学,闲时总爱在村口跟乡亲们一起吹打麻山锣鼓。他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11岁时已学会打鼓,并能拉一些民间小调及简单的二胡短曲。1958年,他从宁乡师范艺术班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宁乡县花鼓戏剧团,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87年,宁乡县花鼓戏剧团解散,他调至宁乡文化馆担任音乐专干。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对麻山锣鼓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了收集整理麻山锣鼓的资料,杨天福常年奔走在麻山周边各个村落,他坦言,民间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书面的记载,完全是语言传授,而他要做的就是把最原始甚至有点土的传统的文化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听懂,让更多的人喜欢。“我通过口传走访整理成书,原来只有30多首,到现在为止有47首。”杨天福说。

    今年将办培训班传承技艺

    尽管已是78岁高龄,可杨天福还在执着地用他的笔记录和创作着。因为,他的心头始终放不下一件事:随着老一辈艺人相继去世,麻山锣鼓这门传统技艺已徘徊在消失的边缘。现今,能演奏麻山锣鼓的艺人并不多,传承人的断层令杨天福不敢停歇:“我收了二三十个徒弟,不过以60岁到70岁的居多,我整理资料从来不求有多大名气,就是内心喜欢这门技艺,也让后人有东西看,不让它失传。”

    为了能将麻山锣鼓传承下去,杨天福作了很多努力。这些年,他不仅言传身教手把手带徒弟,更是把麻山锣鼓搬上了舞台,送进了校园。

    “2019年,我计划在市剧团办个麻山锣鼓的学习班,并在宁乡各中学长期开课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杨天福坚定地说。

    链接

    麻山锣鼓形成于明末清初

    麻山锣鼓,因发源于宁乡麻山而得名。它的乐曲古老、源远流长,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由一名游僧传授,经过民间艺人的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

    杨天福向记者介绍,麻山锣鼓的演奏形式基本上是以五吹六响为基础,再加上丝竹乐器伴奏,少则七八人,多则需要十三四人组成。

    “麻山锣鼓是要用单槌打,一只手打鼓,另一只手夹鼓、单鼓锤,这样打出来的声音就好听一些,然后打鼓也是有技巧的,一定要打得很干净,不拖泥带水,掌握好节奏。”年近耄耋,杨天福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尤其是谈到他演奏了大半辈子的麻山锣鼓时,更是滔滔不绝。

    记者注意到,麻山锣鼓不仅节奏平缓,婉转悠扬,清新动听,而且演奏方法奇特,鼓有鼓点,锣有锣眼。并且每个曲牌都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如记事的《接姐》,叙景的《荷花出水》,无论名称或音乐内涵,都表现了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视点
   第A4版:民生
   第A5版:城事
   第A6版:经济
   第A7版:纵览
   第A8版:文体
   第E1版:追查学术不端
   第E2版:追查学术不端
中国演员喜捧最佳男女“双银熊”
32载守望麻山锣鼓,一辈子传承
春节档电影票凭什么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