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2版:遏制天价片酬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声音

第A3版
要闻·民生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8年08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遏制明星天价片酬“命门”在哪?
影视圈两个顽疾需解决

    舆论对于遏制片酬的种种举措,是一边倒的支持和欢呼,民意基础强烈,只因为高片酬买单的不是节目组,也不是制片方,俗话说羊毛出自羊身上,最后为高片酬买单的只有观众。制作方通常会把高片酬转嫁给电视台,电视剧购买价格就会飙升。不仅电视台会面临高价格,就连视频网站在引进高价电视剧的时候,也会相对地提升会员费。

    不少明星的片酬动辄数千万,占据了制作费用的一半以上。《2017年中国名人收入榜单》显示,榜单前10位明星的收入总和近17亿元,一个明星的片酬收入甚至比上市公司的利润还高。演员拿的钱多了,其他需要花费的地方,自然就会面临挤压,导致很多影视剧变成明星流量剧,依靠演员的粉丝效应带动票房和收视率,五毛特效、粗制滥造、抄袭、刷票等情况时有发生,导演和制作方失去了精心制作的动力。

    那么,仅仅靠一份声明能否遏制明星天价片酬?

    破除天价片酬的“命门”

    有业内人士对于抵制高片酬声明的成效表示担忧。事实上,类似的倡议,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早在2013年9月,中国广播电视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四大委员会联手发出倡议,表示部分主创人员片酬过高已经影响到中国电视剧行业的整体风气和健康发展,倡议全体会员自觉抵制一味攀比片酬的不良风气。之后几年,有关部门也陆续下发过多个文件,对天价片酬、明星制提出意见,但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编剧宋方金就直言不讳地表示:类似的声明之前也表达过,但没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发出声明中的某些制作公司不正是高片酬的始作俑者吗?要彻底解决眼下影视行业的问题,只靠限演员片酬是不行的。假数据、假收视率、抄袭成风、无节制翻拍、蔑视原创,迷信IP,这些问题都比演员片酬问题严重。”

    显然,遏制天价片酬,设置片酬上限还不够,“打蛇打七寸”,我们还得破除天价片酬的“命门”,即明星的天价片酬为何有人买单?如果觉得贵,不用不就行了吗,为何非明星不可?

    制作方之所以唯明星是从,根本上是因为明星在市场上有“卖相”。只要是流量明星参演的影视剧,就能够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卖出好价钱,就能够引爆话题、带来流量。从供需关系来看,天价片酬频现的背后是影视市场上有号召力、能带来大流量的明星还是太少。换句话说,市场里的好作品太少了,只能寄希望于明星带流量。

    这一现象背后,触及到了影视圈的两个顽疾。

    电视剧供大于求,滞销严重

    一个顽疾是产能过剩,电视剧作品数量多而质优者少、投放渠道相对有限,电视剧供大于求,滞销严重。

    粗略估计,我国每年电视剧产量超15000集,而仅有9000集有机会播出,这意味着,1/3电视剧拍出来后或无法见天日。供过于求却精品不足,视频网站和电视台为了保险起见,竞逐热剧是首选,大IP、大明星、大噱头、大制作的影视剧是极少数,自然遭到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哄抢,价格水涨船高。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制作方对明星的依赖和明星资源的紧缺,一线明星天价片酬积重难返。

    不过,大IP、大明星、大噱头、大制作的影视剧一定是收视保证,一定能够带来庞大流量吗?君不见,多少IP剧口碑惨淡,也根本没有形成全民讨论的热度,但它的收视率却“节节升高”,网络点击率也轻松冲破百亿次的大关。这引来网友的质疑,从未见身边的人在看某部剧,它的网络点击量是怎么达到百亿次的?

    天价片酬陷入假流量死循环

    另一个顽疾:水军泛滥、收视造假,评价体系在坍塌。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曾在一份提交广电总局的报告称:“目前我国排名前22名的卫视频道,在购买、播出电视剧业务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造假现象,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而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点击量造假同样有恃无恐。8月12日,一篇《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剧点击量》的报道登上了微博热搜,该报道指出,许多影视剧动辄上百亿的点击量,远远超出全球人口。可实际上,不少点击量是刷出来的,价格“5元1万次”不等。《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曾引用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2017年年初某网剧前台点击量数字高达153亿次,但真实点击量仅有17亿次,注水近九成。针对2017年1、2月上线的20部剧集抽样调查,总体注水量高达六成。

    数据造假的直接后果是,影视圈的评价体系坍塌了,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失效。很多流量明星所谓的“流量”,明明是通过虚假数据堆砌出来的,但他/她却是凭借这些“好看”的数据,赢得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青睐,赢得一线资源和天价片酬。假流量——天价片酬——假流量——天价片酬,天价片酬由此陷入一个死循环。

    很显然,遏制天价片酬,设置片酬上限是必须的,但不应止步于此,还得多措并举。影视行业需大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只做精品,通过优秀口碑赢得观众。

    编后

    演员“天价片酬”形成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市场因素,事实上,此次参与行动的部分“抵制方”,此前就曾充当过天价片酬的推手,如今亦感受到天价片酬的负面影响,试图借助监管部门“限薪令”的机会,对天价片酬进行限制,以降低危害性。显然,“天价片酬”很难一下子消除掉,必定会遭受很大的阻力,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博弈,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点,演员片酬也才能逐步趋于合理。  

    ■综合燕赵都市报、上观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声音
   第A3版:要闻·民生
   第A4版:要闻·民生
   第A5版:要闻·科教卫
   第A6版:市州新闻
   第A7版:经济·行业
   第A8版:经济·行业
   第E1版:遏制天价片酬
   第E2版:遏制天价片酬
遏制明星天价片酬“命门”在哪?
影视圈两个顽疾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