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2版:“网红教授”辞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为幸福奋斗

第A3版
为幸福奋斗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付费大潮何去何从
马亮:别对薛兆丰“人人喊打”

    知识付费大潮何去何从

    2017年,一股知识付费的浪潮兴起,让许多有才的人们看到了知识变现的曙光。不过,一些当初被看好的知识付费项目,却没能持续经营下去。

    比如,去年7月6日,papi酱宣布加入分答付费社区,转型做知识付费。papi酱在分答开设的付费社区主题是“不设限青年研究所”收费标准为99元/半年(2017年7月6日-2018年1月5日),在分答“美识节”期间,价格为79元/半年。然而,在开通2个月之后,papi酱在分答社区发布了停更声明。

    她给出的主要原因是:除了每周音频的录制,每天都会抽时间在社区里和大家在线互动,随着加入社区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在社区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随之剧增;而在短视频方面,粉丝们又每天都在等着更新;此外,还有频繁的出差和日益增长的其他工作的时间消耗。同样,罗永浩也在高调推出《罗永浩的创业课》不久后,便以“身体不允许”和“没有时间兼顾主业”的理由,向粉丝宣布停更。

    papi酱和罗永浩的退场,使得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内容生产、模式、知识变现等问题上。

    新华视点指出,用户愿意付费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强IP效果的经验、知识,另一类是因版权限制不得不付费的内容。但内容提供者很清楚,用户只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在订阅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背后,专栏作者及其团队花费了大把的时间来制作内容。因此也有人说,半路退场的两位大V,都“大大低估了生产知识的难度”。

    而对于“网红”薛兆丰来说,离开了北大这个熟悉的环境和与之而来的光环,下一步有怎样的打算,还有待观察。“单干”以后的他在未来能否延续在知识付费领域取得的成功,在这个淘汰速度很快的领域发展下去,只有时间可以作答。

    马亮:知识付费值得提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马亮认为,薛兆丰现象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对知识付费要有一定的宽容心态。

    得益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知识付费蔚然成风,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薛兆丰的网络直播课程及其背后的“得到”等网络知识平台,代表了知识付费的典型模式。当人们需要不断充电和提升,但是又没有机会和能力时,知识付费应运而生。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和营销,一堂在线下稀松平常的大学课程,可以一跃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网络直播课程,并通过众多用户的支持而获得巨额收益。

    尽管薛兆丰存在打着“北大教授”的幌子去招揽生意的嫌疑,但是他是北大国发院的“院聘教授”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反过来说,如果“北大教授”是如此富有吸引力的招牌,那么也不是每个北大教授都可以取得薛兆丰这样的成就和影响。换言之,我们不应因为薛兆丰用其“北大教授”的身份去推销课程,而对其横加指责。这既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牵强附会,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理据。如果大学教授因为兼职授课而影响本职工作,那么的确应该对其加以处罚。如果大学教授因为违规收费或偷漏税而违反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那么也理应予以惩处。但是,如果大学教授没有违反这些规则和原则,而是通过自己的学问和口才而赢得市场,就是无可厚非的行为,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做法。

    如果一个人既有精深的研究并学有建树,同时又有很强的解读力和亲和力,那么自然是两全其美的最佳状态。但是,这种情况毕竟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只会在其中一个方面富有优势。我们既需要能够做出高水平但晦涩难懂的研究成果的高深学者,也需要深入浅出但学术建树不多的故事高手。任何一种人去谴责或瞧不起另一种人,都是不值得推崇的做法。因为对于一个知识社会而言,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在一个普通人没有时间、机会、精力和能力去学习的情况下,通过这些科普专家去获得一知半解,并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

    在大学,一些人的课程会有无数学生和听众趋之若鹜。但是,也有人的课程门可罗雀或无人问津。我们当然不能根据是否受欢迎来评判课程质量,但是当人们愿意花真金白银去消费这门课程时,受欢迎本身却能反映课程的某种价值。至于课程的价值同其价格和回报是否存在合理的联系,则可以交由市场去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书中自有黄金屋”得到了绝佳的印证。将知识转化为金钱并不可耻,甚至是值得推崇的,否则就无法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激励和动力。比尔·盖茨开发的微软操作系统,可以通过近乎免费的光盘复制而赚取上千亿元。一套小说《哈利波特》可以印行上千万册,为其作者罗琳赢得数百万元的稿酬和版税。一套软件、一项专利、一幅字画、一本教材、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曲歌声等等,都可以为其创作者赚取巨额收益,为什么大学教授的一门课却不能为其赢得鲜花、掌声和金钱回报?为什么网络小说和网络直播可以博取眼球和赚得盆满钵满,大学教授或其他知识人就不可以获得与其付出和价值相对应的市场回报呢?

    那么,薛兆丰现象值不值得提倡?马亮认为,这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社会现象,尽管许多人还对其难以适应和理解。对于这样的一些新现象,我们至少要有一定的宽容心态。固然,知识付费的确存在值得警惕的问题,但是却不应“一棍子打死”。大学教授的薪水本来就低,为什么不可以通过知识增值而使其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大学教授的评判标准显然是多元的,而不只是学术研究水平。否则,就不存在教学型教授,也不会有政界明星或业界翘楚转任大学教授的惯例。因此,我们不应对薛兆丰采取人人喊打的姿态,更不应否定知识付费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和社会现象。相反,让更多的人成为薛兆丰这样的公共知识人,对我们这个社会而言,毋庸置疑是利大于弊的。

    ■综合新京报、新浪财经、经济学家圈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为幸福奋斗
   第A3版:为幸福奋斗
   第A4版:为幸福奋斗
   第A5版:为幸福奋斗
   第A6版:为幸福奋斗
   第A7版:为幸福奋斗
   第A8版:要闻·民生
   第A9版:要闻·民生
   第A10版:要闻·民生
   第A11版:要闻·民生
   第A12版:市州新闻
   第A13版:经济·行业
   第A14版:经济·行业
   第A15版:时事纵横
   第A16版:文体看台
   第E1版:“网红教授”辞职
   第E2版:“网红教授”辞职
   第E3版:大茶视界
知识付费大潮何去何从
马亮:别对薛兆丰“人人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