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佳 唐婷 冒蕞 黄京 刘璋景
3月8日下午,湖南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继续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当天下午,湖南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向媒体开放,吸引了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美联社、日本NHK等99家中外媒体的141位记者前来采访。
“今后要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在抢到第一个提问机会后,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向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发问。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出的又一科学判断。”杜家毫坦言,作为中部省份,湖南过去更多关注的是发展不充分问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全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速形成,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12位,世界上运算最快的天河超级计算机,全球营运里程最长的中低速磁浮快线……”面对现场中外各大媒体,杜家毫抓住机会,积极向大家宣传推介起“湖南制造”、“湖南创造”。
改变“靠水吃水”理念,还洞庭湖一湖清水
“还洞庭湖一湖清水,造福子孙后代,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决心坚定不移。”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洞庭湖保护和治理的问题时,杜家毫的表态斩钉截铁。
“洞庭湖之所以生态受到严重影响,主要是当地干部群众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惯性思维。”杜家毫介绍,在这种不正确的发展观念影响下,过去的洞庭湖网箱养鱼遍布、人工投肥泛滥、非法采砂猖獗、违规排放突出,“最高峰时,洞庭湖上有上千条挖砂船无序采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砂石交易市场,那场面真有点三国赤壁大战的架势。”
杜家毫介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要指示,湖区上下全员动员,集中开展洞庭湖专项治理,短短3个月时间,就清除了近8万亩欧美黑杨,取消了几百个采砂、装砂码头,坚决关停或改造造纸等企业,退养近万户畜禽养殖场,“水变清了、鸟儿回来了、江豚更多了,更令我们欣慰的是,这场整治行动得到了湖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杜家毫提到,在洞庭湖治理过程中,由于采砂清理、退养拆围、相关企业关停,一定程度上给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他表示,省委省政府和湖区各级党委政府正积极制定相关措施,一方面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引导产业转型,为湖区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产业支撑。同时,对造成损失的有关企业依法依规进行补偿,确保湖区社会和谐稳定。
湘企“走出去”,“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尽管不靠海、不沿边,但近年来,湖南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一大批湘企在海外落地开花。中阿卫视记者向杜家毫提问,“湖南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走出去步伐?”
杜家毫介绍,随着近年来主动融入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目前湖南已在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00多家企业,累计对海外投资105.6亿美元。
“三一集团是湖南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来回答这个问题会更生动。”在简要介绍湖南“走出去”情况后,杜家毫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代表。
“我们企业目前在全球有15家工厂,在95个国家设立了销售服务公司,产品出口到了128个国家,过去5年国际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谈及企业这些年“走出去”取得的亮眼成绩,梁稳根直言“天时”“地利”“人和”,企业都占了。
在他看来,“天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伟大构想,成为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重大发展机遇;“地利”,就是随着近年来湖南高铁、高速、航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湖南作为中部交通枢纽的优势正不断放大。“人和”,就是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包括三一集团在内的优势湘企融入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在境外建立湖南工业园等平台,帮助企业抱团“走出去”。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
新华社记者关注的是湖南脱贫攻坚的成效、经验和下一步打算,他将问题提给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许达哲介绍,湖南这几年通过走精准、特色、可持续的扶贫路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700万人减少到2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9%下降到3.86%。
“送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关于经验,许达哲首先谈到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告诉记者,湖南代表团中有9位代表来自贫困村,有村支书、村主任、村委委员等,都为村里脱贫摘帽、村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许达哲还介绍了湖南“一县一特”、“四跟四走”等产业扶贫模式,以及整合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凝聚社会力量合力攻坚,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等方面的举措。
“下一步,湖南将按照年度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脱贫任务。”许达哲说,湖南还将聚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关注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并通过反复“回头看”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湖南正努力创建创新型省份、两个国家级示范区
面对经济日报记者关于湖南在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强省建设中将有哪些举措的提问,许达哲首先介绍了湖南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独特优势,并热情邀请中外记者来湖南一睹发展的活力和热力。
许达哲告诉大家,当前,湖南正努力创建创新型省份、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其中,创新型省份创建方面,将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军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增长点。创建国家级示范区方面,将积极创建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和长株潭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力支持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抓好55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航空航天以及具有军工技术优势的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
谁动了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就摘谁的帽子
“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都不能动,谁动了就摘谁的帽子,这是一条红线。”在回答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关于反腐的问题时,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察委员会主任傅奎代表的回应直接而有力。
几年来,湖南紧紧聚焦贪污侵占、虚报冒领、私分截留、优亲厚友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重点问题,挂牌督办、直击问责,查处了一批“蝇贪蚁腐”,先后处分了7000多人。
傅奎还介绍,立足标本兼治,湖南开通“互联网+监督”平台,对民生项目资金实施全程监督和全面公开。“一笔民生资金开支了多少,怎么开支的,一直能查到村里头。”
具有一定集群效应的人才高地正在形成
2017年,湖南启动实施“芙蓉人才计划”,长株潭密集推出人才新政,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如何保障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的问题时,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少峰代表表示,湖南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龙头,不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落实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已经形成了人才回湘、入湘、留湘、兴湘的良好局面。
王少峰引用了一组数据:目前,湖南人才总量突破65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近300万,来湘工作的外国专家每年稳定保持在5000人次以上。“一个具有比较优势和一定集群效应的人才高地正在形成。”
在谈到补强基层人才短板时,王少峰话锋一转:“我向媒体朋友介绍一位年轻代表秦玥飞,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来到湖南农村一干就是7年。这是我们留住人才的一个生动案例。”
“年轻人有理想和情怀,但情怀是有保鲜期的,要源源不断把人才引进到农村,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秦玥飞代表以自己和黑土麦田扶贫创客团队扎根农村的经历,向海内外有志青年发出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件很酷、很时尚、很充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