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促会相关负责人日前在青岛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表示,2017年展览经济直接产值预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看似不起眼的展览,为何会有如此强大的经济产出能力?未来展览经济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经贸类展览占比达98%
此次论坛上发布的《中国2017展览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展览业呈现数量稳步提高、规模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国内共举办4022个展览,展览会总面积约为13470万平方米,其中经贸类展会占全部展览会数量的98%。
《中国2017展览经济发展报告》指出,出国展览增速虽然放缓,但整体规模保持增长态势,全国100家组展单位共赴70个国家举办展览会,参展1549项,比2016年增长3.82%。同时,我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稳步提升。全国88个组展单位赴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628项,较2016年同比增长4.3%。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论坛上介绍,2017年我国展览经济直接产值预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平常不少人都是怀着看热闹的心态去参加展览,这些大大小小的展览为何会有如此强大的经济产出能力?王锦珍解释说,展览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具有创新驱动作用,是优质产品展览展示、先进技术理念交流碰撞的合作平台,可以汇集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推动产学研合作。
“展览具有产业联动效应,能显著拉动周边行业效益成倍增长,不断积聚商贸人气;具有增强国际交流的作用,是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王锦珍说。
展览经济仍面临
“大而不强”的困境
与会专家指出,虽然我国展览数量、面积和展馆数量都已经位居全球首位,但是“大而不强”,缺乏品牌和标准,需要朝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努力。
王锦珍说,在发展初期,政府对展览进行支持是必要的,需要政府支持搭建平台,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沟通渠道,打出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但是随着展览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逐步市场化,一方面政府要逐步退出,另一方面展会组织方要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标准和组织管理体系。
专家还指出,国内展览应更加注重专业性,不要让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和没有专业相关性的企业、组织同时参展,并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展览组织中的作用。
促进展览经济
“精耕细作”式发展
王锦珍和独立组展商协会执行理事大卫·奥伦等专家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实现更加全面、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会展业也应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
王锦珍说,我国会展业界要把握新趋势、新动态,加速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进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构建质量型、差异化竞争格局,促进“精耕细作”式发展。
专家建议,我国会展业界要进一步加快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会展业态,使会展产业在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消费、促进经贸合作、增加社会就业、推动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