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声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声音

第A3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扶贫,精准扶贫中的一抹暖色
文化扶贫,精准扶贫中的一抹暖色

    “五盖山海拔1600米,峰顶常年被云、雾、雨、露、雪所盖,故得名。李艳红生活在这里,我想,山可被盖住,但任何东西都不应盖住梦想,比如她的书法梦。我必须助她圆梦,这也是我的梦。”(详见本报今日A03版)

    说这段话的人叫曹隽平,他是湖南省文化馆副馆长、《艺术中国》杂志主编、作家、收藏家、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这位诸多头衔加诸于身的人,用了十年时间,帮普通农妇李艳红圆书法梦,如今,二人的“杵臼之交”成为了一段佳话。

    这段佳话背后的故事既有小人物不甘平庸、奋发向上的励志色彩,也有艺术家倾囊相授、始终如一的古道热肠,更有一个大时代中国家层面鼓励公民奋进、帮助民众脱贫、将文化养分输送给需要的个体、让他(她)走出求知困境的鲜明烙印。我们常常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认为最好的状态是“理想遇上成全”,也正是如此,一种对理想的帮扶才是身处困境却理想不灭的人最想遇上的“成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除了让自己陷于贫困无法自拔,也会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而扶志加扶智,则能让他们具备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得脱离贫困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

    扶志是唤醒贫困群众的向上精神和与困境作斗争的勇气,扶智是对其进行文化熏陶、知识教导;扶志的重要性在于精神塑造,扶智的重要性则在于使他们能够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未来的人生不至于“断流”。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冒出了余秀华、范雨素这样的底层励志女性,她们的惊艳亮相让人们感慨原来在社会的底层,还潜藏着如此丰茂的理想与才情,只是因为现实困境导致这些才情和理想被淹没。李艳红跟她们一样,一直有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如同英国作家毛姆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一样,突然间发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于是无论多么困厄的环境下都保持初心,只是她比那个主人公更幸运,因为她遇到了一个热心帮助她的明师,遇到了愿意“成全”她的社会。

    曹隽平与李艳红的书法教学故事,看起来只是一个乐于授人以渔的艺术家与一个不愿甘于平庸的农妇之间的关联,实际上,它是中国社会抱着“期待拥有更美好的人生”的群体和有能力对其进行帮助的群体之间的关联,更是渴望脱离贫困的人群与国家关怀之间的关联。李艳红的字如今已经写得非常出色,这也证明着这种扶助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那就是没有改变不了的落后,没有扶助不起来的希望和理想。在文化扶贫的这抹暖色下,精准扶贫不再是机械的数字和目标,而是一个划时代之举,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李艳红们的梦想都能开出花来。

    ■本报评论员   张英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声音
   第A3版:特别报道
   第A4版:要闻·时政
   第A5版:要闻·民生
   第A6版:要闻·民生
   第A7版:要闻·民生
   第A8版:专题
   第A9版:专题
   第A10版:要闻·民生
   第A11版:要闻·科教卫
   第A12版:市州新闻
   第A13版:经济·消费
   第A14版:经济·操盘
   第A15版:时事纵横
   第A16版:文体看台
   第E1版:邹市明事件
   第E2版:邹市明事件
   第E3版:大茶视界
推进党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文化扶贫,精准扶贫中的一抹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