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声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声音

第A3版
经济观察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九大报告看民生”系列评论12
“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

    “变化真的很大,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通了水泥路,环境也越来越好了。”邓会鹏,43岁,郴州市桂东县大塘镇蛟龙村泉水湾组居民,他告诉记者,自己一家5口人,妻子身体不好,父亲年迈,还有两个孩子,生活负担很重。在扶贫队的帮助下,邓会鹏扶贫贷款3万元,建起了牛场,养了10头牛,去年脱了贫,并且靠种植冬季蔬菜,有了不错的收入。拿到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共2万元资金后,他推倒住了几十年的破矮土房,建起了新房。(详见本报今日A05版)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提出,实际上体现的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以前的乡村,由于农民与土地相依偎,农业农村的活力是巨大的,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传统的农村社会也开始以劳务输出的方式融入现代经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导致乡村不可避免地开始凋敝和衰落。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开始“乡村振兴”,不仅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肯定,也是为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振兴乡村,首先就是应该让乡村的经济活起来,除了目前普遍的劳务输出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应大力发展当地经济,让农民可以不用离乡离土,利用地理、资源和自身优势就能够富起来。湖南省在近五年来就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在两个“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下,不少农村和农民都完成了“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说,如果没有乡村的振兴和现代化,就很难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对中国来说,乡村中曾经蕴含的传统文化是难能可贵的,乡村振兴提出的“乡风文明”,其实就是对乡村回归传统文化、将之与现代文明无缝对接的期盼和要求。我们对日渐凋敝的乡村最痛心的,不是田园的荒芜和人丁的流失,而是吾乡吾土文化、传统、精神不再的痛心疾首。乡风文明,其内涵是农村的精神面貌能够重振,传统文化能够回归,既要有外在的光鲜,也要有内在的秀美。在湖南省,目前有108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很显然这些村落代表了农村发展和振兴的方向。

    同时,乡村振兴还意味着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开始从内在激发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反哺,到如今主动作为实现振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建设。这种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更能够带动乡村的产业创建和发展。

    乡村曾经的魅力和吸引力,必将随着它的逐渐振兴而回归,而乡村的振兴与复兴,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重要一步,美丽的乡村已经开启了他的振兴之路,不久的将来,它也必将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

    ■本报评论员  张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声音
   第A3版:经济观察
   第A4版:要闻·民生
   第A5版:十九大报告看民生·乡村振兴
   第A6版:要闻·民生
   第A7版:要闻·民生
   第A8版:广告
   第A9版:要闻·科教卫
   第A10版:市州新闻
   第A11版:特别关注
   第A12版:经济·行业
   第A13版:经济·操盘
   第A14版:中国纵横
   第A15版:时事纵横
   第A16版:文体看台
   第E1版:大茶视界
   第E2版:大茶视界
   第E3版:大茶视界
   第E4版:大茶视界
   第E5版:大茶视界
   第E6版:大茶视界
   第E7版:大茶视界
   第E8版:大茶视界
国企要守得住底线顶得住压力
大学生纷纷回乡“承业”创新
“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