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声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声音

第A3版
要闻·时政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应让“空巢老人”成为悲情符号

    空巢老人:“我最无助的时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哈尔滨192.4万老年人口中,有六成多“空巢老人”,他们不怕死却怕生病,更怕给孩子添麻烦。在他们的手机里,孩子永远在通讯录的第一位。65岁的朱阿姨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5年,脑子里预演过能想到的突发情景,但唯独没想到老伴会掉到地上。打开手机通讯录,包括独生女在内100多人,却不知道该打给谁。女儿远在成都,亲朋都在熟睡,刚强了一辈子的她,那一刻抱着老伴哭了……最后跑到楼下央求保安,一再保证即使出了问题也和人家没关系,两名保安才上楼帮忙把老伴搬到床上。(9月25日  新晚报)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已经将各种各样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越来越庞大的老龄人口、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这个亟需关照的群体,越来越陷入孤独、惶惑的人生状态。目前我国已有老龄人口1.69亿,而其中近一半的老人处于空巢或类空巢状态,同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已达4000万左右。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老人在发生急病或其他危险状况时,能否脱险就要看是否“命大”了。

    显然,不是每个老人在遇到急病或危险时都能够幸运地化险为夷,因此这也是子女们最为担心的问题——身在远方,无法时刻照顾父母,就怕有什么闪失。但就业市场化又让“父母在,不远游”成了奢谈,从而使子女们难以家庭事业都兼顾,就算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条文,也因现实矛盾而难以实施。虽说老人们对“常回家看看”这样的“精神赡养”有着极大的刚需,但顾及到子女的生活不易,大多数还是忍住孤独,自我排遣,以至有媒体报道重庆一老人因为孤独,一年打110电话1483次,只为找警察陪聊天。

    从身体到精神,中国老人都迫切需要照顾和安抚,但由于我国目前家庭养老高达90%,因此社会养老的现状与养老需求不匹配:如老年人多种需求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老龄人口服务管理与现行体制的矛盾突出。在一些城市,“一床难求”和养老公寓空置率较高的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市内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排队等床现象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一些相对高端的养老公寓却入住率偏低,经营状况欠佳。

    “老有所终”,这是一个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事实上,养老绝非哪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事,养老事业涉及医疗、经济,更涉及特殊政策乃至法规等一整套制度设计。中国养老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都释放最大的诚意和温情,政府应借社会之力,建立与中国现状相适应的养老机制和市场,同时鼓励相关的社会组织投入到服务中去,并要努力将社区的互助、服务功能发挥到最大功效,如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社区养老的模式已经开始起步,老人“空巢又空心”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的纾解。

    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也提到将大力扶持专业机构并鼓励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组织和相关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服务。照顾好老年人,是社会应有之温情,只有在物质、文化、社会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保障,“空巢老人”才不会继续以一个悲情符号的方式存在于世上。

    ■本报评论员  张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声音
   第A3版:要闻·时政
   第A4版:要闻·民生
   第A5版:要闻·民生
   第A6版:要闻·科教卫
   第A7版:市州新闻
   第A8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经济·行业
   第A11版:经济·消费
   第A12版:经济·金融
   第A13版:经济·操盘
   第A14版:中国纵横
   第A15版:寰球风云
   第A16版:文体看台
   第E1版:楼市限售
   第E2版:楼市限售
   第E3版:大茶视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不应让“空巢老人”成为悲情符号
海绵城市:长沙力争15年建成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