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市州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要闻/声音

第A3版
经济观察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平江几十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他一年跑遍全县773个村
“拼命三郎”叶剑芝:18年忧乐为扶贫

    2011年4月,叶剑芝(左)在平江县三市镇饶塘村走访贫困群众。通讯员 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名言深刻阐述了国人自古至今最为崇尚的忧乐精神。这种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催生了无数“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进人物,他们用行动践行忧乐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在忧乐精神的发源地岳阳,就有这么一位共产党员,他18年专注做一件事:扶贫。2016年初,当地县委念及他十多年在扶贫工作上过于辛苦,想把他调到一个相对轻松点的岗位上去。他找到县委书记说:“扶贫办的几位老副主任都退了,来的都是年轻人,对情况还不太熟悉。扶贫攻坚的节骨眼上,就是累死我也必须再顶一阵……”他,就是平江县扶贫办主任,人称“拼命三郎”的叶剑芝。

    ■记者  李成辉

    【访贫】

    磨坏3双鞋,一年跑遍全县773个村

    2000年,县委一纸调令把叶剑芝从畜牧站调到了扶贫办任副主任。起初,他只知道平江是个贫困县,对于贫困程度他并没有明确概念。但是,对于贫穷,他却有着切身感受。

    叶剑芝,1965年出生于平江县伍市镇武连村一个贫困家庭。一家八口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他时常处在饥寒交迫的状态。吃不饱只能以红薯充饥;到了冬天,最难受的是双脚,即便他在自己那双破鞋子里塞满稻草,还是躲不过脚长冻疮的命运。

    所以,他深知,对于某些贫困群体而言,如果没有外力及时介入,仅靠自己很难翻得了身。

    平江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112万人口中,大多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有好几十万人处于贫困状态,情况非常复杂。不进行摸底,就很难掌握贫困群众的准确情况,也就无法更好地肩负起引领他们脱贫致富的责任和使命。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叶剑芝的足迹遍及了平江大大小小773个村子,光鞋子就磨坏了3双。他总结出,平江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幕阜区、复兴山区、连云山区,具体则分布在“七大库区”:黄金洞库区、大江洞库区、沱龙峡库区、九峰库区、白水库区、秋湖库区、黄棠库区,其中海拔400米以上的贫困村就有23个。

    【情怀】

    “再也不能让乡亲们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2004年1月,他陪财政部、省财政厅驻县扶贫工作队走访南桥乡金根村。在一间土坯房里,他看到了一幅至今难忘的画面:寒冬腊月,床上只有一床破烂不堪的被子,被子底下铺的还是凉席,整个房间里只生了一个火盆。

    “这么冷的天,老人家您不冷吗?”听见叶剑芝的问话,坐在床上的老人说,“冷是冷,但我习惯了哩。”老人的回答,让他心如刀割。

    他更放心不下的是,全县究竟还有多少这样冬天没有被子盖的贫困户呢?他回到县里第一件事就是向县领导反映情况,“必须在春节前送一批棉絮到困难群众家中去。”

    后来,叶剑芝终于筹足10万元,在春节前的第三天,将置换成的1000多床棉絮送到了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困难群众家中。

    “改革开放了20多年,没想到大山里乡亲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与我儿时的场景没有分别。”叶剑芝告诉自己,再也不能让乡亲们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了!

    强烈的使命感催促着他率领大家玩命地工作,扶贫办形成了白天尽量不开会的习惯,用叶剑芝的话讲,“乡亲们大老远地来县里一趟不容易,如果还因开会而见不到我们,会有多失落?”

    想让父老乡亲不失望,扶贫办工作人员就得吃苦头了。“开始特别讨厌叶主任,现在早已被他的敬业态度所折服。”曾与叶剑芝共事5年的县财政局干部向勇说,他经常是不分周末、晚上,只要一个电话打过来,就得去办公室加班赶点。对别人这样,对自己更是如此。

    凭着这股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头,叶剑芝带领一班人马先后争取到扶贫项目43个,引进扶持资金10亿元以上。在扶贫办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平江246个贫困村,目前208个贫困村已实现整体脱贫,贫困人口减少29.2万人。

    【感动】

    “Mr叶让我认识了什么是共产党员”

    平江是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自身财力极为有限。叶剑芝提出扶贫要“两条腿”并行,除了激发内力“造血”外,还要借助外力“输血”。为了争资金争项目,叶剑芝想尽办法。

    2003年叶剑芝在省扶贫办汇报时,听说有一个德国政府的扶贫开发援华项目(最后一次)准备放在湖南。他通过各种渠道做工作,终于争取了德国专家到平江考察。后来的一年多时间,叶剑芝先后接待了14个批次的德方考察专家,每一次叶剑芝都是亲自领着他们到深山里的贫困村去。

    2004年夏天,叶剑芝带领两名德国专家,到三墩乡仁里村考察。汽车只能开到山脚下,要到贫困户居住的山顶,海拔900多米,还得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叶剑芝见一个德国专家背着一个30多斤重的电脑包十分吃力,就主动帮忙。另外一个专家见状不高兴了,“不公平。”

    叶剑芝笑了笑,就将两个人的背包全部揽了过来。烈日炎炎,又是山路。他汗如雨下,双腿如同灌了铅。到达山顶后,终于支撑不住,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德国专家史密斯深受感动,伸出大拇指夸奖他:“Mr叶,让我们认识了真正的共产党员!”叶剑芝就这样陪伴着德国专家在平江先后考察了近100个村,最后让这个渺茫的援助项目终于落户平江。

    【扶贫】

    “亲兄弟都没有叶主任这么好”

    叶剑芝平常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光给那些困难户送被送米送油不是个办法,最重要的还得帮他们自己造血。

    长寿镇汤塅村宋三元患有严重的胃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老婆身体也不好,三个女儿又在上学。叶剑芝三度进、四回出,每次给个几百块钱,但这终归不是个长远之计。有一回,叶剑芝在闲聊中问宋三元:“你有什么特长?”

    宋三元说:“我帮别人养过蜂,有经验。可自己没有本钱,养不起。”

    叶剑芝当即便掏出2000元钱给宋三元,“你赶紧去买几桶蜂,马上养,这里山多,是个养蜂的好地方啊!”

    于是宋三元用叶剑芝这2000元钱买了10箱蜂,几年下来,现在已经繁衍到了200多箱,每年可创七八万元的利润。现在,宋三元已经准备把家搬迁至县城。

    不仅如此,宋三元的女儿上大学、找工作,都是叶剑芝出面帮忙。宋三元感叹道,“亲兄弟都没有叶主任这么好。”

    在扶贫办工作18年来,叶剑芝对全县的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经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叶剑芝把平江的贫困户致贫原因分为因病、因学、因房、因灾、因路等五类,这也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十多年来,在他的参谋建议下,平江先后推出了通村修路、就业输出、产业培育、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扶贫举措。

    “现在全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书读了;大病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疗;贫困村人口越来越少;住在危房里的人都搬进了新房;全部村子都通了公路;电网全部升级改造。”说起这些的时候,叶剑芝发自内心地笑了。

    声音

    “他很细心很孝顺

    很有爱心”

    2015年3月8日,叶剑芝在平江县人民医院上班的妻子姚细玲突发冠心病晕倒,冠状动脉99%堵塞,病情危急,必须送长沙急救。接到电话时,叶剑芝正在100里外的长寿镇组织召开危房改造现场办公会,这位硬汉顿时陷入焦急与矛盾中:去,精心筹备的现场办公会就可能不了了之,贫困户盼望的危房改造又不知要拖上多久。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只好牙齿一咬,委托亲友将妻子送到长沙的医院。但一忙完办公会,他饭也没吃一口就马不停蹄赶往长沙。到达时已是深夜11点,看着已经做完手术昏睡在床的妻子,这位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汉子,两眼顿时通红。

    “他其实是个很细心的人,很孝顺,很有爱心。虽然平时很忙,但他心里牵挂着我们。以前母亲还在时,他不管多晚回来,都会到母亲房间待会儿,坐在床边把母亲第二天要服的药分好。”说到丈夫,姚细玲眼里闪着亮光,嘴角扬着幸福的微笑。她很理解丈夫,即使是自己手术时的签字是大姐代签的,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

    同事和村民对他都是赞不绝口。“我们都叫他‘拼命三郎’。”原财务组长欧阳求中说,叶主任既当指挥长,又做冲锋员,很不易也很辛苦。还在岳阳的白景喜听闻记者前来采访,立马驱车从岳阳两小时返回平江,“这个人太典型、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声音
   第A3版:经济观察
   第A4版:要闻·时政/民生
   第A5版:要闻·民生
   第A6版:要闻·民生
   第A7版:要闻·科教卫
   第A8版:市州新闻
   第A9版:市州新闻
   第A10版:经济与法
   第A11版:经济·行业
   第A12版:经济·热点
   第A13版:经济·消费
   第A14版:中国纵横
   第A15版:寰球风云
   第A16版:文体看台
   第E1版:探秘火星村
   第E2版:探秘火星村
   第E3版:大茶视界
“拼命三郎”叶剑芝:18年忧乐为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