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8版:史钩沉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财视野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官”左宗棠的金钱观 不贪占,不聚财,不肥家

    《清史稿》称,“宗棠有霸才”,其实他是一个十足“霸蛮”的湖南人。但霸蛮归霸蛮,左宗棠在教育子女方面,却是心细如发,这从他花钱的方式,就能看出来。

    一介布衣跃为封疆大吏

    一生俭朴常穿棉布衣袍

    湖南湘阴左氏家族,一直秉承“耕读传家”之传统,左宗棠从小就以才华著称,但科举之路很不顺利,三度名落孙山后,一怒之下,不再参加会试,回乡种田,自号“湘上农人”,在家中自撰对联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他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之人,太平军打到湖南,左宗棠应邀出山,尽显才干,力保长沙城被重兵久围而不陷落,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虽然年过四旬才正式走上仕途,但短短数年间,南征北战,从一介布衣,跃为封疆大吏,成为左氏家族定居湖南五百年来最耀眼的明星。

    在大富大贵面前,有多少人多少家族能够保持定力守得初心?这无疑是左宗棠身居高位后深思的一个问题,他把如何对待财富如何花钱,作为教育子女、家人的切入点。

    左宗棠本人一生俭朴,即使位高爵显,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在公事场合才穿官服。

    在浙江时,有一年冬天,有位官员因公事来谒见左宗棠,当时天气异常寒冷,左宗棠却仅穿一件布面皮袍会客,后留客人用饭,客人以为有盛宴招待,但桌上却只有几片白肉和一盆鸡汤。

    左宗棠曾加太子少保衔,人称“左宫保”,他爱读书写字,衣袖经常磨破,曾请人专门制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以防频繁修补衣袖,门人为它取名“宫保袖”。

    廉洁奉公不贪丝毫

    次子修缮旧屋遭痛骂

    作为当时著名的官场“怒汉”,左宗棠一直遭到同僚的非议与弹劾,但却没有贪污受贿之类的指控,熟悉大清官场的美国人贝尔斯感慨道:“对他的指控中,唯独没有贪污公款这一条。左宗棠最强硬的对手从来未能指责他从公款中攫取一个铜板据为己有。”在崇尚奢靡享受、动辄“满汉全席”的大清朝,左宗棠绝对是一股清流。

    他本人如此,希望家人也这样。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68岁那年,左宗棠曾写下一纸遗书:“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尤其是作为贫寒出身的大员,左氏最为担心的是暴发户心态毁了后人,所以次子孝宽修缮旧屋,也遭他痛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左宗棠的忘年交林则徐,相传有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是左宗棠真心崇拜之人,这句话,无疑对他影响很大。

    每年养廉银子二三万两

    给家里只寄200两

    细节最能洞悉人性。关于左宗棠,说说两个细节:

    其一,左宗棠对家人很“苛刻”,他长年在外当官打仗,夫人在湖南老家,拖家带口,一大堆人,但左宗棠每年给家里只寄200两银子。左宗棠缺银子吗?错,朝廷每年拨给他个人的养廉银子就有二三万两。

    此外,他常年带兵,经手大量的军饷,尤其是西征新疆,从朝廷到地方,多方筹集军费。据统计,六年间累计军费花费不低于六千万两。在清朝,这可是带兵主官一笔了不得的油水,但左宗棠却并不贪占一丝一毫。

    其二,左宗棠是个爱钱如命的吝啬鬼吗?错。他的下属刘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给了其家属6000两银子抚恤。长子孝威在京赶考时,他还特地嘱咐儿子去钱庄取1000两白银,设立资助湖南籍贫困考生回乡路费的“奖学金”。孝威不重视此事,让一个人品不咋的的同学去取钱,左宗棠知道后,还写信骂了儿子一顿。

    要求后人“耕读传家”

    家族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为见到太多被钱财败坏的子弟、家族,左宗棠认为世上最大的悲剧就是后人“愚而多财”,因此他一直在避免自己家人陷入“富贵陷阱”。

    左宗棠不聚财,虽然收入丰厚,但每年给家里只寄200两银子,余钱都用在扶贫救灾和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在福建时,听说鱼雷、水雷威力大,他还自掏巨款,购买一批鱼雷、水雷来装备海军……他用这种散财方式,让后人彻底打消依赖心理。

    左宗棠出身贫寒,奋斗多年,终成国家重臣,自然不可能让子女再重复自己当年贫寒的生活,但是,“耕读传家”的精神不能丢。

    在湖南湘阴左氏老家,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这是左宗棠对后人的要求:“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是好子弟,耕田读书”——这是左氏家族安身立命之本,即使回到原点,也能活得很好。

    以研究左宗棠著称的湖南作家徐志频在《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一书中,写了这么一个细节:到了左宗棠孙子左念恒一代,清朝覆亡,左家再无家产可资,境况与左宗棠当年寒士情形相似,但在艰难困苦中,左家照样自强崛起,人才辈出,成为各领域的大家。

    ■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财视野
   第E5版:体育观
   第E6版:最科学
   第E7版:惊呆了
   第E8版:史钩沉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声音
   第A3版:经济观察
   第A4版:要闻·时政/民生
   第A5版:要闻·民生
   第A6版:2017高招进行时
   第A7版:要闻·科教卫
   第A8版:市州新闻
   第A9版:市州新闻
   第A10版:经济与法
   第A11版:经济·行业
   第A12版:经济·消费
   第A13版:经济·金融
   第A14版:时事纵横
   第A15版:寰球风云
   第A16版:文体看台
“高官”左宗棠的金钱观 不贪占,不聚财,不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