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美甲师还需要政府发资格证书”,到明确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公开职业资格目录”,清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一直是李克强总理持续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他在24日的会议上明确指出,清理职业许可和认定,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内容。(5月24日 中国政府网)
自从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被写入《劳动法》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这也直接催生了种类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奇特的资格认证屡次引起公众热议,例如收破烂者有“旧货从业人员上岗证”,街头卖瓜子花生者被划为“坚果炒货师”,还有职业彩票经理人、club领舞教师、催乳师等等令人费解的职业资格认证。
本来是市场选择可以决定的事,最后却被各种职业证书绑架,如做美甲的地方做得不好不去便是,插花插得不漂亮换人重插就行,但美甲师、插花员之类的竟然还要政府考核资质、发放证书,这确实显得有点荒谬。繁杂的职业资格证书,其背后是考试乱、证书种类繁多、管理交叉重复等问题,更普遍的是利用证书非法牟取暴利的现象。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同年,人社部报请国务院分5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总量减少44%,到2016年,国务院已分6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然而,有调查显示,一些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虽然取消了,但还存在由不同部门组织的名称、类型相似的资格考试,一些企业也仍将取消的资格证作为准入门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经济观念在一些部门和干部的头脑里仍然有所残留,“动不动就要给个批件、发个资格证,好像发下去就安稳了,再发生什么也就与己无关了。”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职业证书背后存在着完整的利益链条:个人花费数万元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出租证书一年就收回成本;中介为持证人与企业牵线,从中分一杯羹;企业每年支付百万元挂证费用,并借此拿到更多工程。
显然,资格证的清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抓实,要做好这个工作,就必须要在削权上继续下功夫,就像李克强总理所说“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而是割腕。”而清理职业资格也正是如此,意味着要将权力关注的利益拿掉,将能放掉的事交给市场,要政府“管住闲不住的手”。
在资格清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及协会应对照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自查自纠,减少重复认定、“鸡肋”认定。省、市级人社部门也应主动作为,不再设置相关考试。同时引导企业顺应政策变化,不再设置隐形门槛,而是通过更科学有效的方式选拔人才,对于违反国家规定的企业,应给予必要惩戒警示。
经过国务院的“七连清”,目前职业资格认定和许可事项已经显著“瘦身”,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过程中,还要防止一些已经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又改头换面出现。因此,除了放权之外,对于保留纳入清单目录的职业资格许可,也不能一发了之,对资格资质持有人因不具备应有职业水平导致重大过失的,负责许可认定的单位也要相应担责,唯有权责一致,权力才不敢任性。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