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7版:行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大咖论坛

第E3版
前沿生活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级基因检测:被过度吹捧的神话,正沦为营销工具
基因检测坐过山车,蓝海仍需等待

    一家基因检测公司的实验室内。

    “认识基因检测,可以救你性命”,讲台上,一名自称某儒道研究学者的中年人对着被组织而来的一百多名幼儿园园长发出感慨。3月30日,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里,一场主题为基因检测和早期教育的论坛正在上演。

    以基因检测决定孩子的未来,是中国不少家长的新选择。2017年初,有外媒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在购买一种名为“天赋基因检测”的产品,以结果决定孩子发展方向。

    天赋基因检测,即通过基因检测的手段,分析孩子在体育、艺术乃至数理逻辑上的“天赋”情况。这正是这场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某基因测序公司的业务之一。

     制造神话:基因可预知一切

    检测情商、检测二胎智商、检测抗雾霾指数、检测早恋、检测网瘾,搜集市面上针对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基因可以预知你生活的每个部分。

    华大基因CEO尹烨分析说,这些基因检测产品“普遍都具有善于捕捉市场热点的敏锐慧眼和优秀的文案营销能力”。

    市面上的消费基因检测产品几乎覆盖了一个人生老病死的全部。

    孩子的成长由天赋基因来指导,而健康则有一系列的套餐,比如药物副作用、抗尾气、甲醛的能力、毒瘾、游戏瘾、烟瘾、体形、身高、肥胖……一家基因公司负责人口中,这些问题都能被基因技术一网打尽。

    在早教领域,不少早教天赋类基因产品宣称能测量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判断孩子在体育、音乐、绘画哪一方面更具有优势。早教中心、幼儿园、父母能从个性化定制的角度,为孩子量身定制一条可成才的路径。

    当一对恋人开始热恋,就有“天生一对”指导双方如何了解彼此,是否是过敏身体体质,是否可能心脏不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当他们开始想要孩子了,则有“完美宝贝”为他们筛选出一个漂亮、聪明、健康的胚胎,甚至可以将一个十四岁因精神分裂症傻掉的胚胎剔除,只留下一个完美的。

    美容基因检测也正进入美容院,在淘宝、京东也可以搜索到相关产品。抗辐射、抗黑色素、抗晒、抗氧化、抗皱、皮肤代谢,在产品的宣传词中,“你的皮肤问题,早已由基因决定”。

    恋人恋爱、生育、孩童成长、身患疾病,人一生的序列上都有一整套基因检测产品“保驾护航”。“基因检测可以为人的一生保驾护航”,一位基因检测公司的创始人如此推销。

      数百元的检测产品标价五六千

    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基因检测类的创业公司随处可见。记者随机进入一栋大楼内,就找到了至少9家以基因检测为主要产品的创业公司。

    这些小型的基因检测公司,多数都是对标美国著名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在基因检测技术出现后,这家公司曾用99美元的低价迅速占领美国的低端市场,他们的理念是,“在超市里,消费者可以像购买牙刷一样,购买基因检测产品”。

    这些基因检测主要是提取用户唾液。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往往提供邮寄或者现场取样服务,消费者收到采样盒后,用清水漱口3次,便开始提取口腔中的唾液黏膜了。左边刮20下,右边刮20下,将拭子棒保存在保存液中,再将样品寄回公司。而在公司承诺的工作日内,通常是7-15天,消费者将收到一份基因密码报告。

    而产品寄往公司是否有损耗,公司用什么仪器检测,检测后如何解读报告,背后仍是一团迷雾。

    据行业内人士称,大多数靠谱的基因检测公司引进的是一套美国illumina测序仪和芯片,在基因技术层面,各家并没有太大差别。

    在生命科学园的一家实验室内,记者未看到一位实验人员,实验桌上仅放着一台号称“国外进口、几十万”的荧光定量Pcr,这是一台小型的基因检测分型机器,配上一台电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样一间实验室就能完成基因检测,技术门槛很低。

    基因检测的价格,事实上比想象中要高。一家基因检测公司表示,如果是检测儿童天赋基因,出一份报告的市场价是5250元,如果是机构团购,如幼儿园整体购买,合作价格为3500元,“这是市场上的正常价格”。  

    一位从事基因检测上游芯片销售的业内人士透露,一套基因检测实际的成本仅有几百元。而标价上千、上万是何故?23魔方创始人周坤表示,消费级基因产品的销售成本太高,其中标价的99%用于渠道拓展费用。

      基因检测到底靠不靠谱?

    基因测序领域的资深从业者、Thermo Fisher公司全国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曾写文,指出“学术界至今没有公认哪个基因跟天赋有必然联系,拿着一些发表的探索性研究文章,就说是业界证实的结果,忽悠行业外的老百姓赚钱,既不科学,也不道德。”

    基因检测并不是个新事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基因检测领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一方是科研和医疗相关的专业级基因检测,另一端,则是面向消费者的检测,比如易感疾病风险预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天赋基因等产品。

    多数用户所接触到的基因检测产品,几乎都是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而恰恰是这些产品,在专业人士看来,存在着不少风险和争议。

    华大基因CEO尹烨表示,“在检测过程中,究竟是何种资质的专家、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评定,以及用哪些数据库比对,商家多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

    在一份针对“记忆天赋基因”检测报告中,他发现一家公司引用了一篇论述某基因可能影响记忆的文献,然而,被引用文献所研究的基因却压根没有出现在检测报告中。

    尹烨怀疑:这些标榜着“大数据和国际数据库支持”、“百分百科学”的天赋基因检测,到底有无权威文献可供参考?所列文献中的基因与检测“天赋”到底相关性如何?

    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是测序大国,却是一个数据弱国,没有一个像样的数据库。”

    目前基因技术还在发展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科学、标准的数据库,用来支撑基因检测的数据分析、解读。

    所以,在一些论坛中出现了为什么测评了很多家基因检测公司,发现结果却不相同的案例。事实上,早在2013年,《纽约时报》就曾发表过文章指出,一个姑娘在三家基因检测公司做的检测结果都不一样,最后发现原因是三家公司的解决方案、数据库和对外部因素的考量方法不同,导致了结果完全不同。

      基因检测产品沦为推销工具

    江阴一老人陈伟珊曾购买过基因检测产品,实际上是天津某保健品公司推出的“砸金蛋”计划。这项计划声称,用户只要投资3.6万元,含有1.8万元保健食品以及1.8万元投入“电子商务”,并赠送易感基因检测服务。

    易感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基因缺陷,来评估罹患各类疾病风险的基因检测技术。

    然而,现实中,赠送的这份基因检测服务,其实是诱导购买的核心手段。陈伟珊收到的报告显示:陈伟珊在宫颈癌、胆固醇代谢、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兹海默症等症状上遗传危险系数过高。报告后,则附上了某品牌专门针对此类病情的保健品。

    原协和医院教授王晨光对这份报告的看法是,“报告里充斥着AGCT的术语,连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读懂,更何况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言下之意,前面的术语并非报告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后面的保健品推广。

    基因检测成为了这些企业打开消费者钱包的入口,甚至成为了一些保健品公司进行虚假宣传的工具。陈伟珊老人正是相信了基因检测报告的科学性,继而心甘情愿购买了保健品。

    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为保健品公司这样的客户提供有特殊目的的基因检测服务,已经逐渐成了很多创业公司的核心模式。

    23魔方创始人周坤也认为,在基因检测行业里,大多数公司都转型采取和线下保健品、体检中心、医疗机构、美容会所等机构合作,走一条B2B2C的模式。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基因检测能够成为其增值手段的一部分。

    观察

  基因检测市场

    仍待新的挖掘

    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石,在癌症治疗、免疫治疗、靶向用药等临床方面拥有广阔的前景,成为创业者、投资人看好的技术高地。2015年,出现了基因检测领域创业小高潮。

    基因检测相关企业始终是“互联网+医疗”中最热领域之一。领域内的初创公司较多,但业务类型却大致相同,这也是消费型基因检测公司大多没有达到发展预期的原因之一。

    2016年开始,致力于服务医院、医疗研究所的创业公司开始涌现,它们深耕癌症治疗、靶向用药指导等临床服务。而医疗领域的基因检测相比消费级基因检测而言,虽然探索成本更高,但是于社会于人类的价值也更令人期待。

    但对于大多数初创企业,寻找上游突破目前还不太现实。在专业级基因检测的技术仍然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大量仅仅依靠销售模式创新就想获取一席之地的创业公司,很可能要失望了。基因检测市场的蓝海,仍然在等待新的开掘。■据新京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大咖论坛
   第E3版:前沿生活
   第E4版:深度情报
   第E5版:市场透视
   第E6版:市场透视
   第E7版:行业观察
   第E8版:TA说瞭望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深度解读
   第A3版:要闻·民生
   第A4版:要闻·科教卫
   第A5版:市州新闻
   第A6版:经济·行业
   第A7版:经济·金融
   第A8版:时事纵横
基因检测坐过山车,蓝海仍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