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预付式消费在美容美发、健身、洗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不少经营者与消费者都颇为认可这一消费方式。然而看似双赢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问题。中消协最新发布的预付式消费调查体验结果显示,四成多商家存在诱导消费、经营主体不合法等情况。
消费欺诈屡见不鲜
林先生在一家美容美发的连锁店办了会员卡,并一直在该店理发。但在日前的一次消费中,林先生却遇到了一桩糟心事。
据介绍,林先生在理发时被告知如要达到理想的美发效果,需做一项200多元的烫发服务,想着会员卡中还剩300元,林先生便答应了。但没想到,结账时却被要求须再往卡里充200元。
该店店员称,该项烫发服务原价超出了林先生会员卡中的余额,200多元的服务价格是折扣价,须在卡中余额超出该原价时,才可以享受。而且,会员卡中的余额不能抵扣该项服务的原价花费。让林先生感到不解的是,这些消费规定对方都没告知过,有消费欺诈和霸王条款的嫌疑。
实际上,类似林先生这样的消费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商家通过各类优惠信息诱导消费者办理预付卡,而在其后消费中往往出现霸王条款、擅自中止服务等各类侵权问题,更有甚者以欺诈为目的,在开业初期或收到预付款后便卷款跑路。
中消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从近几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涉及“预付式消费”投诉情况来看,预付式消费投诉呈上升趋势,而解决率相对较低,成为当前消费维权的热点和难点。
消协呼吁加强监管
有专家表示,目前因为落入预付式消费陷阱而遭到权利侵害的消费者,在事实上处于“维权无据”“求告无门”的境地。对预付式消费这种新型消费形态,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此类纠纷在现实中成为一大消费难题和法律难题。即使能够进入诉讼程序,仍然面临着诉讼成本过高、无法执行等问题,最终类似纠纷多以不了了之收场。
因此,中消协建议政府监管层面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使消费者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预付卡及预付式消费的法律规定,积极推行合同示范文本,提高合同规范性和普及性,防止发生不签合同、合同内容存在不平等格式条款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