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成本”逐渐 “压力山大”之下,以机器代替人工在各行各业频频出现,就连茶企,也在思考并实践以机器代替人工。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机器采摘能节约一倍以上的成本。
■记者 杨迪
以机器代替人工
茶田里,两个人一左一右合力抬着采割机,一路切割着冒头的茶叶,茶囊鼓鼓的,被风高高吹起,又被塞满茶叶沉下去。8月8日,湖南百尼茶庵茶业茶园里,百米茶田便被如此收割完。
“机器采摘能提高效率一倍以上。”其董事长饶文兵说,像这样的大型自走式采茶机,日采鲜叶量可达5000公斤上下,相当于100个熟练采茶工之和。
湖南湘茗茶业董事长姜胜标说:“除最高端茶叶手工采摘之外,今后将全部采用机械采茶,而今年新建1000多亩茶园,将全部采用现代化施肥、洒水,包括机械采摘。”
“目前机采茶占全年总量的40%左右,3-5年,这部分预计将达到70%。”8月5日,湖南张家界绿豪茶业董事长李景双说。
机械采茶仅能满足大众市场
虽然机械化程度高,能大量降低人工成本,不过,受制于环境,以及产品质量要求,机械化只能成为低档春茶以及夏秋茶采摘方式。
李景双直言:“如果不是部分茶园坡度超过25%,机械化有难度,当地目前机械化程度会更高。”
“我们这里多是山地,坡度大,不适合大规模机器采摘。一个是采来的茶叶不均匀,二个成本也高,同时对于操作机械的茶农来说,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李景双说。
此外,机械采茶只适用于大众茶。优质绿茶,还得靠人工精细采摘。
不过,茶叶专家指出,在采茶环节实现“机器换人”是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只是目前技术不成熟而已。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解决采茶工不足的难题,除了通过扩大搜寻采茶工的版图,与中介合作,多渠道招聘外,应该走集约化经营,使散户茶农手中的茶园流转给茶企。集约化之路也能为今后可能出现的机械化采摘打下基础。
记者手记
当他们老去
老龄化现象,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普遍现象,在服务行业尤其突出。
吃个饭,发现服务人员是“妈妈”级别;装修工人,也都在40岁左右;家政、保姆,全是大嫂……
农田里、铁路上、工地中,更多又苦又累的岗位上,大批大龄人员在“服役”,而且一干就是数十年。
如今,他们老了,接班人却不知道在哪。有茶企老板无奈表示,除了扩大招聘范围、继续提高人工工资外,如今对采茶工年龄要求越来越松,但背后却是不能忽视的安全问题。
以机器代人是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但采茶机如果不能加上“大脑”,做更加精细化采摘,也只能解决中低端茶叶消费市场需求。
名优茶还是得手工,甚至未来这一块需求会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好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或将成为现实。毕竟物以稀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