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小编的手机就一直被各APP推送的消息给震没电了——滴滴出行宣布其最新一轮融资取得重要进展,其中,苹果以10亿美元投资本轮,是滴滴迄今为止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通过此次投资,苹果公司成为滴滴战略投资者。
滴滴真的需要钱?
在国内打车软件的行业竞争中,滴滴虽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也面临着Uber、神州、易道用车等众多对手的竞争压力,“烧钱、补贴”成了打车软件行业的通行做法。
据此前报道,Uber CEO卡拉尼克曾在1月份来华时向媒体提及滴滴的补贴数字,滴滴每星期给司机的补贴金额在7000万美元到8000万美元左右,如果以此计算,滴滴一年的补贴数额达33.6亿美元到38.4亿美元。
滴滴数据显示,目前业务覆盖中国400余座城市,服务用户近3亿用户,日完成订单突破1100万。如此巨量的客户烧起钱来似乎也会更容易。
苹果更看重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虽然滴滴一直声称手握30亿美元现金储备,但频繁融资也可窥见其资金压力。有媒体对滴滴的补贴情况进行了推测,认为卡拉尼克在一定程度上黑了滴滴,滴滴一年的补贴应该在15亿美元左右。按此计算,去年年中的30亿美元融资也不经烧。
从投资方来说,滴滴需要融资,但一般的机构虽然有心却很难吃得下。据悉,滴滴在本轮投前估值240亿美元,投后估值为250亿~260亿美元,对于如此大的体量,能投得起的公司和机构寥寥。
此时,苹果站了出来,然后震动了业内,并顺便刷了个屏。
苹果选择滴滴,而不是Uber,这一点令人意外。这或许意味着,苹果更看重中国市场?当然也可能是因为Uber估值太高,或者双方理念不合拍。
回应
库克:学习更多中国市场的细分领域
据报道,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针对此次投资滴滴,库克说了一句虽然语焉不详但至少有些信息量的话:
我们做这个投资决定有几个战略原因,包括有机会去学习更多关于中国市场的细分领域。当然我们也相信,这次投资会有一个很强劲的回报。
还有网友杜撰了库克的表态:“一直以来我就想投资中国企业。看了各个公司,发现就他们的logo和我们一样缺了一口。”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新浪科技、环球网
苹果
图什么
为了避税?
据报道,苹果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实际能够运用的并不多。因为公司大部分的海外市场收入仍然保留在苹果的海外账户里。原因很简单:为了避税。
据苹果首席财务官梅斯特里今年1月介绍的数据,苹果超过20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中,有93%仍在国外。如果流回国内,苹果的现金储备将会面临相当大的牺牲。而苹果CEO蒂姆·库克特别明确表示,苹果不会为了把钱拿回美国,给美国政府交上将近600多亿美元的税金。微软、IBM等跨国企业也同样深谙此道。
但这一做法并非万无一失。早从2014年起,欧盟监管部门就开始了对美国公司海外避税方式的调查。今年1月,彭博社分析,苹果有可能需要在欧洲补缴80多亿美元税款。在这一情况下,对苹果来说,通过投资的方式,为海外资金寻找更佳合适的避税出口就成了合理的解释。
苹果目前共完成了78笔全资收购,以及2笔少数股权投资。10亿美元投资滴滴,是苹果公司迄今金额最大的一笔少数股权投资。
为Apple Pay打开中国市场?
当年,阿里、腾讯相继入股快的、滴滴并大打补贴战时,外界普遍观点是双方以打车软件为棋子,抢夺移动支付入口,拓展移动支付场景。事实也证明,阿里、腾讯赌对了。
苹果此次入股滴滴,最重要的意图莫过于在国内推广Apple Pay。中国是苹果在全球第五个推出Apple Pay的国家,但上线后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并未达到苹果方面的预期。
滴滴虽然出行补贴力度不如前几年,但滴滴仍可能会引导大量中国用户使用Apple Pay支付,如果这样,对阿里、支付宝和腾讯微信的移动端支付,必然造成使用频率的蚕食。
但小编也注意到,有意思的是,在Apple Pay刚上线时,他们选择了易到用车作为专车行业的合作方,而不是滴滴。
为了挽救业绩?
中国是苹果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核心增长引擎之一,不过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智能手机市场低迷的影响,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开始下滑。小编查到调研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降至12%,而上年同期为18%,来自中国的营收同比大降26%。
因此,苹果也许试图从其他市场来挽救业绩,让资本市场相信苹果在中国仍大有可为。
为造无人车铺路?
关于苹果造电动汽车的传闻一直都有,据说,苹果的电动汽车被命名为“Project Titan”。与此同时,根据苹果不久前公布的第二季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的研发支出将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去年增加30%,创下新高,并开始接触加拿大知名汽车代工商Magna Steyr。
这一切证据都指向苹果已经对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展示出相当的兴趣。
对于无人驾驶技术来说,数据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目前,滴滴出行拥有近3亿用户,每日提供超过1100万次打车服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出行数据,包括用户的偏好、各地区的交通状况等等。这些海量的出行数据,无疑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