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人民日报》记者近日再次独家采访了权威人士,为中国经济问诊把脉。权威人士说,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人民日报》对权威人士进行的独家专访,每一次都对应着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政府政策也相应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一次,权威人士说: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如此判断可能有些出人意外。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好于市场预期,一些经济指标也明显出现暖色。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呈现U型反转。
显然,权威人士对此看法浇了一盆“冷水”。其依据是,虽然目前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但“稳”用的是“老办法”——投资拉动,这样做的副作用也很明显: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房地产泡沫等风险点增多;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所以,权威人士判断,今后几年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就能过去的。
经济数据向好的背景下,做出这样冷静理性的判断难能可贵,这也给了盲目乐观的人们一个及时的提醒:过于依赖经济刺激手段的稳增长不可持续也并不稳健。权威人士给出的判断,某种程度上预示出政府政策走向,市场人士对此解读为“供给侧改革”将取代“稳增长”成为政府工作重点。这意味着“经济一下行,货币就宽松”的局面也将不复再现,需求刺激告一段落。或许受此影响,9日股市在钢铁、煤炭、有色等权重股的带动下出现了下探,这其实是对“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预期的正常反应。
实际上,L型走势的判断,在积极的一面表明,中国经济已极大接近底部,不会再持续下行,这给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条件。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将成为未来几年供给侧改革的几项具体任务。唯有深化改革,方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激活经济新引擎,避免刺激导致经济过热或者泡沫破裂引发经济崩溃的风险。
因此,权威人士说,对于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下行也别惊慌失措。换言之,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把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经济就会走出一条稳定、健康、长久的繁荣道路。
■本报评论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