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消息树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6年04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习惯成就青云之才
醴陵市青云学校深耕素质教育,养成好习惯激发学生品学兼优

    青云学校千人远足队伍行走在山路上。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正在进行机器人设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忆古论今,“德”都是识人、用人的先决标尺。由此,不少学校将“明德”嵌入校训,施以作为,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多数浮于水面,德育之花并未在学生心底盛开。

    醴陵城央,青云山下,有一所创立仅十年的民办中学。该校以山为名,志在培育青云之才,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十年育人,青云学校深耕素质教育,探索实践“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培养了大批可造之才。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青云学校力推的“好习惯少年”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

    ■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陈运林

    A

    一个问题少年的改变

    小康被送到青云中学140班时,父母对他并未抱多大希望,但才过去一个半学期,他们就彻底扭转了自己的想法。

    小康家住醴陵茶山镇,因父母常年在上海务工,他在上海读完了小学。考虑到多方因素,去年秋,父母将他送到了青云学校。大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并未让这位青云学校的新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反,他成了班上最不受欢迎的人。

    “喜欢欺负同学,是班上问题最大的学生。”班主任左建枝就此颇感头疼,“行为习惯十分不好。人高大,力气也大,上课不听讲,喜欢踢、推前面的同学,个人卫生状况也不好,没一个同学愿意跟他坐一起。”入学不久后的一次测试中,小康名落孙山,倒数第一。

    青云学校没有放弃问题少年的先例。“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名校,成就一番伟业,但只要他改正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就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副校长杨伏军与班主任左建枝商量决定,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模式,将小康的坏习惯“拨乱反正”。

    一套“私人订制”的习惯改变模式渐而推进:为了让小康的大力气用到“正道”,做操举班牌、班上换大桶水等重活都交给了他;班上的好少年思想互助工作小组结对帮扶小康……

    改变悄然发生。“后来,每一次换完大桶水,他都会把地上流下的水渍拖干净。课堂纪律还是有一些小动作,但已经是完全换了一个人。”左建枝欣喜地发现,小康行为习惯发生变化后,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在最近的一次测试中,他的排名提升近20位。

    不久前,左建枝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跟父母说一声“辛苦了”。鲜少给父母打电话的小康拨通了父母的电话。“当听到他讲,您辛苦了,多注意身体时,我的鼻子就酸了。”电话那头,父母为小康的改变喜极而泣。

    “学校为学生制定了三年的成长计划,只要在青云完成三年学业,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所改变,成为可塑之才。”副校长杨伏军的一番话让小康的父母欣喜万分。

    B

    好习惯养成好少年

    俗语说,3岁看大,7岁看老。一定程度上,幼儿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将决定他的人生走向。幼儿“最先一公里”走偏,他的未来或将堪忧。大多数人的成长规律表明,12岁至14岁基本养成个人习惯,是一个人品德、性格练成的“最后一公里”,要是这一步未能归到正途,也许一生蹉跎。“最后一公里”的年龄阶段贯穿初中求学,这三年的教育尤为重要。

    青云人认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初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多方论证研究,青云人确定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为养成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四种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好习惯的形成必须先有一个好的校园文化。青云学校将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文化精髓,与现代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再辅以国学经典名言为主题的梯间文化,熏陶、感染每一位学生,引领学生养成好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制度约束不一定能使好学生更好,但可以让问题少年不再变坏,向好转变。青云学校制定了《青云学校学生一日规程》,对学生行为习惯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尤其对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建立“问题学生转化档案”,一对一进行帮扶。

    除此之外,青云学校创设了红色之旅、法制教育、交通疏导等众多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洗礼、浸润,培养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精神。励志远足是青云学子必考的科目,每年该校都有近千名9年级学生集体参与远足。两年前,赛程从20公里陡增至35公里,竟无一人掉队。

    精神与体魄是生命强大的两个维度。1917年,毛泽东撰文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更多具有前瞻眼光的学校将培养野性而高贵的学生作为育人的终极目标。在这一方面,聪明的青云人以“好习惯”提纲挈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教育宏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高尚的品德、扎实的基础、严谨的思维。”青云学校校长黄科云说。

    缜密的育才安排,让学生们形成了好习惯。一份统计报表显示,青云学子七、八、九年级,“好习惯少年”分别占到80%、95%、98%。

    “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要紧,关键是他有了好的习惯,自然会成长起来。对孩子而言,他将终身受益。作为家长,多花点钱算什么。”这句话几乎道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

    C

    创新教育激发学生无限可能

    当好习惯基本养成,求知已然成为学生的内动力。

    但青云人并不认为就可袖手待花开。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学校出台了《青云学校创新教育实施方案》,按照“教三年、促三年、看终身”的路径,夯实基本素养、拓展学科素养、培养创新素养三个层级,帮助学生站上更高的舞台。

    基本素养方面。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了机器人、形体、礼仪、书画等十几门特色校本课程,将其列入总课表,并制定课程标准,确保校本课程实效。同时,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平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研究性学习为引领,打造“三段六环”高效课堂模式,确保教学质量。此外,坚持开展体艺“2+1”活动,以“大课间+文体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拓展学科素养是在课内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文科从广度、理科从深度上加强研究性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课堂中,老师引领学生站在课本外看课本,加深思维难度,拓展训练空间,提升学习能力。平时,邀请社会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高端科技前沿,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每个学部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学科活动,如国学部的经典诵读、推荐一本好书、汉字听写大赛广受欢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云人致力于培养更自主的学生。近年来,该校十分注重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以实施创新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研究性学习为引领,开展机器人教育、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学生们以陶艺社会实践为契机,集体撰写的《泥水的浴火变宝》,获得全省第三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易文治发明创造的“多功能食物发放智能机器人”,荣获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银奖。近三年,青云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获国家级奖10项,省级奖18项,地市级奖50余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青云十年创业,凭借养成教育与创新教育,渐成特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青云毕业学子有20余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5000余人考入省示范性高中,3000余人考入醴陵一中。

    前瞻的成才理念,瞩目的办学成绩,使青云学校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更多当地人乃至周边城镇的居民将孩子送入青云。十年前只有7个班的青云,已繁盛至40多个班,2600多名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典范学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青云山下,春意盎然,树木葱郁,青云人正踏石留印,为打造三湘名校砥砺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消息树
   第E4版:消费经
   第E5版:财视野
   第E6版:惊呆了
   第E7版:体育观
   第E8版:军迷控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都市声音
   第A3版:深度解读
   第A4版:经济观察
   第A5版:特别报道
   第A6版:要闻·时政
   第A7版:要闻·民生
   第A8版:要闻·民生
   第A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市州新闻
   第A11版:市州新闻
   第A12版:经济·行业
   第A13版:经济·金融
   第A14版:经济·行业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经济·消费
   第A17版:五一“趣”哪儿
   第A18版:五一“趣”哪儿
   第A19版:五一“趣”哪儿
   第A20版:五一“趣”哪儿
   第A21版:五一“趣”哪儿
   第A22版:五一“趣”哪儿
   第A23版:五一“趣”哪儿
   第A24版:移动周刊
   第A25版:经济·热点
   第A26版:春天的交响
   第A27版:湖光形胜 生态洞庭
   第A28版:中国纵横
   第A29版:时事·纵横
   第A30版:寰球风云
   第A31版:爱晚亭·副刊
   第A32版:文体看台
好习惯成就青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