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都市声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消息树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6年04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让“保护文物也是政绩”深入人心

    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4月12日 新华社)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不能不说,造成这样难以挽回的遗憾,与某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历史文物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有关。那些文物在“建设”的名义下消失,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建设”的反讽。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其他各类建设活动是以历史文物的消失为代价,那文化建设又从何谈起?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中,是对文化建设意义的重视,也是对既往建设活动中表现出的激进行为进行的拨乱反正。此次,习近平同志的指示,更是一针见血地点中问题的关键所在:某些地方之所以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不强,在于没有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在不少地方的政绩观中,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同的地位和价值次序之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这句耳熟能详的地方政治话语中,便可得知,文化在某些地方的政治理念中,其实是处于配角的地位,唱主角的一直是经济。在这种理念的主导下,某些地方看似十分注重文化保护和抢救,甚至出现了多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但其实看重的还是名人效应背后可能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效益,骨子里实际上并没有对历史文物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更有甚者,个别地方放着真的历史文物不去保护,却热衷于建设一些假冒伪劣的历史文物去搞旅游开发,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叶公好龙。这样的政绩观,既不严实,也不科学。

    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本身不处于相互对立的矛盾体中,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立而行。换言之,保护文物最起码也有资格成为政绩舞台上的主角。而以历史文物的消失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则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发展,是不正确的政绩观造成的畸形发展。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是一次执政理念上的纠偏,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的及时指正——为此有必要探索建立更为刚性的考核标准,促进“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本报评论员 赵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消息树
   第E4版:故事会
   第E5版:消费经
   第E6版:创业客
   第E7版:消费经
   第E8版:星关注
   第E9版:体育观
   第E10版:惊呆了
   第E11版:军迷控
   第E12版:史钩沉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深度解读
   第A3版:深度解读
   第A4版:都市声音
   第A5版:要闻·时政
   第A6版:要闻·民生
   第A7版:市州新闻
   第A8版:经济·热点
   第A9版:经济·操盘
   第A10版:经济·行业
   第A11版:经济·行业
   第A12版:经济·旅游
   第A13版:经济·消费
   第A14版:时事纵横
   第A15版:2016湖南汽车展览会
   第A16版:广告
微议
要让“保护文物也是政绩”深入人心
及时语
儿童图书选择权该不该“下放”
日出南山欲喷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