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春天的交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消息树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授人以渔,造花园式农村
扶贫队:精准施策,积极造血 村干:过得好,干劲更足了

    省住建厅扶贫工作队向烟农吴明双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扶贫点

    简介

    对口地点

    张家界永定区教字垭镇七家坪村

    帮扶单位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乡村介绍

    七家坪村位于张家界市西北方,距市区30公里,距杨家界景区12公里,村域面积5710亩。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402户共1212人,属于土家族聚居村落。全村劳动力人口650人,其中外出务工420人。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10人,低保户15户36人,五保户4人。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

    扶贫者说

    实施精准扶贫

    致富美丽乡村

    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蒋益民:

    七家坪村村民求脱贫、盼发展的愿望强烈,作为驻村帮扶后盾单位,省住建厅扶贫工作队要结合七家坪村实际,科学制定扶贫规划,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扶到根上,扶到点上;要从水电路房等入手,加快七家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因地制宜,大力扶持现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进一步加强村居环境整治,努力将七家坪村建设成美丽宜居乡村。

    帮扶措施

    ●因户施策:找准致贫原因,明确帮扶责任人,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解决家庭实际困难。

    ●基础设施:硬化通村通组公路、集中供水到户、修便民桥、危房改造等。

    ●产业扶持:巩固壮大水蜜桃产业;培育发展红心猕猴桃、烟叶等产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村容村貌:垃圾分类处理、照明架设、建设村民休闲绿化广场。 

    ●组织建设:推动民主管理、新建多功能村级活动中心、塑造党员形象。

    3月30日,春雨淅淅沥沥,七家坪村具有土家特色的村民安居房里,双目失明的68岁老人黄银妹正倚栏“远眺”。

    很难想象,一年前,她与儿子两人还挤在“墙壁裂开三指宽”的石头房里,每逢下雨天就屋顶漏水、四面透风。

    “住上了新房子,儿子现在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元,生活越过越好了。”黄银妹说,这是因为他们的“保护伞”来了。

    去年4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扶贫工作队进驻七家坪村,通过前期一个多月挨家挨户探访,制定了精细的三年扶贫工作计划,并稳步推进。

    如今,七家坪村这个省级贫困村正逐渐成长为一个靠“自身驱动力”前行的美丽乡村。

    ■记者 杨迪

    【摸清底数】“靠天吃饭”,大半劳动力外出打工

    黄银妹除了双目失明外,还患有胆结石,基本没有劳动力,儿子吴胜炎也有腿疾,以往两人就靠吴胜炎外出打零工勉强度日。眼看儿子43岁了也没娶上媳妇,黄银妹心里很是焦急。

    七家坪村,与黄银妹家情况类似的不少。村支部书记李会根介绍,全村1212人,至少有一大半劳动力在外务工,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

    “农田荒芜、垃圾遍地、危房林立……”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磊回忆道,一年多以前,雨天进村是要踩一脚泥巴的,太阳一下山就两眼一抹黑,垃圾堆在村口,小溪里都是漂浮物。

    “村民喝的水都是农田旁水井打上来的。”工作队队员徐胜华介绍,“村里10个人至少有4人患有结石。”通过调研分析,扶贫工作队发现村支两委无固定办公场所、村民无固定公共活动场所;集体经济收入空白;人畜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主要“靠天吃饭”。

    结合实际,工作队制定出了扶贫工作规划,张磊说:“我们要用三年时间努力打造一个美丽新村。”

    【精准施策】修路、供水、照明多手抓

    土家建筑独有的吊柱,雪白墙面,窗明几净……站在村头,透过枝桠可以看到远处并列着两栋飞檐翘顶的白色房屋,一栋是65岁老人吴胜义的家,一栋是39岁的袁玉兰的家。此前,吴胜义一家六口蜗居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石头房里,袁玉兰家里也漏风漏水。

    “家里有菜有肉,来吃饭吧。”经过袁玉兰家时,她父亲袁康科见到扶贫队队员热情地说。以往做饭,他还需要去挑水,如今自来水直接到家。“采取集镇集中供水模式,铺设自来水主管网2公里,解决了1212人的饮水问题。”李会根说。

    袁玉兰的丈夫过世三四年了,她独自拉扯三个小孩,自己还患有心脏病和甲亢病,吃药不断。了解到情况后,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蒋益民主动提出“结对帮扶”。在他的帮助关心下,他们一家不但建了新房子,还解决了两个小孩的部分学费。

    “村民进出、小孩上学的路也是这一年来修好的。”教字垭镇90后团委书记卓林妙说,扶贫工作队已经硬化了1条通村公路、5条通组公路。2015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组主干道84盏LED路灯投入使用;新建维修15户危房,2户无房户搬进新建“阳光保障房” ;400多平方米的村部建起来了,村民休闲健身广场建好了;公共区域新安装了固定式垃圾桶,并为每户购置了分类垃圾桶,定制了垃圾焚烧池。七家坪村面貌大变样。

    【授人以渔】引进技术,先富带动后富

    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庭院经济”等措施,扶贫工作队积极在“造血”上做文章。  如采取“村集体+大户+贫困户”模式,入股20万元为村里建立了100亩的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并成立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力做强现有产业,帮助高竹山组水蜜桃基地申请注册商标;联系农业部门提供种苗,种植优质油菜400多亩;发展烟叶种植示范基地100亩左右。

    烟草育苗大棚内,73岁的吴明双老人在劳作。“80元一天,加上一个月1500元的管理费,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养牛挣个万来块钱,还有一对一帮扶,儿子尿毒症透析的钱有了,两个孙子的学费也有着落了。”老人激动地说。    

    针对村民技术短缺问题,扶贫队特意组织了专家、教授来村里进行种养殖技术、农业保险等专题讲课;还引进专门的烟草技术和管理力量,使亩产量大大提升,以前亏本的烟草生意变成了生蛋的“金鸡”。烤烟大户李宏升说:“到今年10月,按照一亩地5000元收益,除去2000多元成本,我们的纯利润有25万到30万元。”

    【展望未来】借力旅游,增加集体收入

    张家界正大力发展西线旅游,教字垭镇的旅游特色风情镇建设项目即将启动,未来将成为张家界西线旅游集散中心。

    “通过400多亩油菜基地、建设土家风情住宅、发展庭院经济等,借势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应该可行。”张磊说。

    2016年,配合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工作队计划投入资金140万元,在集镇新建一座三层楼旅游接待客栈。“一楼用于门面出租,二楼三楼作为旅店接待游客,经营收入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张磊介绍,“这能为村里的路灯电费、垃圾清运处理费、人工费创造来源。”

    记者

    在现场

    花园式农村现雏形

    从市里开车40分钟左右,就到了七家坪村。

    村口有一块石碑,旁边是休闲健身区,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村庄流淌远去。从村口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村庄,道路两旁是有序分布的红白路灯。村里家家户户门前两个分类垃圾桶,屋前是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庭院,有的种上油菜花,有的插种香椿树,不时有鸡鸭从草丛中钻出来,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在眼前展开。

    迎面碰到的村民也个个满面笑容,不时有新的想法要与扶贫工作队沟通。学会烧烤技术的吴胜炎打算自己创业,主动找到扶贫队,希望获得设备支持;吴大姐也表示想自己养鸡,希望扶贫队提供鸡苗……

    “村里道路平了、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有了猕猴桃新产业,水蜜桃、烟草基地越做越大,过得好,有钱赚,村里人有干劲多了。”卓林妙笑着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消息树
   第E4版:故事会
   第E5版:新健康
   第E6版:车生活
   第E7版:财视野
   第E8版:财视野
   第E9版:星关注
   第E10版:体育观
   第E11版:惊呆了
   第E12版:史钩沉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都市声音/要闻
   第A3版:春天的交响
   第A4版:经济观察
   第A5版:深度解读
   第A6版:要闻·时政
   第A7版:要闻·科教卫
   第A8版:要闻·民生
   第A9版:经济·消费
   第A10版:经济·操盘
   第A11版:经济·金融
   第A12版:经济·行业
   第A13版:中国纵横
   第A14版:寰球风云
   第A15版:爱晚亭·副刊
   第A16版:文体看台
授人以渔,造花园式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