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春天的交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最头条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输血变造血,封闭村成希望村
石门麻纳峪村扶贫观察:以奖代扶,因地制宜抓产业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左三)正在与村民座谈,两年内,王群7次到麻纳峪村查看扶贫进展。

    扶贫点

    简介

    对口地点

    石门县所街乡麻纳峪村

    帮扶单位

    常德市财政局

    乡村介绍

    麻纳峪村位于石门县所街乡西南部,25.5平方公里,地处武陵山片区,土地瘠薄,山林21880亩、耕地4218亩,共有678户,2100人。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

    帮扶措施

    从衣食住行、就学就业就医、发展与党建等方面,逐一安排了分年度的14个项目建设规划和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硬化9.5公里村级主干道,建立1个自来水厂和5个集中供水点使供水管道进入各家各户。改造全村电网,新建5座拦水坝、4000米灌溉渠,使农业生产告别“靠天收”历史。

    2.产业建设:出台刺激畜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饲养猪、牛、羊等每头给予一定奖励;发动群众大范围种植杉树,扶持群众发展楠竹500亩、茶叶800亩,建起麻纳峪村茶叶加工厂。

    扶贫者说

    修路、修桥、建小学、完善饮水工程……这些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这只是输血,还必须通过产业造血。

    我们得投入当年即可见效的,如养殖激励政策等,工作组进驻第一年,村里养猪600头左右,在给予每头100元-150元的补贴后,次年达到1800头,仅此一项就增加人均年收入600多元。

    也要建设那些见效较慢但村民长期受益的产业,如种茶叶、搞养殖、楠竹加工等,将特色农副产品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加工、带动销售来转变成经济效益。

    ——常德市委驻麻纳峪村

    扶贫工作组副组长蒋向明

    2009年,为照顾小孩,张庆莲和丈夫揣着积蓄,辞工,回石门所街乡麻纳峪村养猪。

    “养了几头猪,小打小闹,又没别的经济来源,勉强维持生计。”3月30日,站在自家猪场门口张庆莲苦笑道。

    直到常德市委驻村帮扶工作组进村,出台现金奖励机制、业务授课、送专业知识给村民,张庆莲心里有了底气,养了200多头猪,光现金补贴一年就拿了2.8万元。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农户养殖积极性高涨,不少村民纷纷返乡养殖,常德市委驻麻纳峪村扶贫工作组副组长、常德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向明说,仅养殖业一项,就使村民人均收入增加近600元。■记者 叶子君 通讯员 李飞 杨生平

    【激励者】

    以奖代扶,村民返乡

    “先帮我放街上,我待会儿去运。”挂了电话,张庆莲麻利地从货车上卸饲料,新定的两头猪苗到了,她得赶紧去取。

    她家的猪厂里,从几十斤到两百多斤的存栏猪有百来头。从2009年开始,她和丈夫回村养猪,直到工作组进村,一直都是小打小闹。

    “工作组调研后,发现村里山多地少,不适合一般经济作物生长。”蒋向明回忆,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以奖代扶”的激励政策抓养殖:养10头以下生猪的,每头补助100元;10头以上,每头补助150元。

    工作组还组织了师生工作队下村,为60名养殖户业务授课培训。现金激励加上业务保障,张庆莲胆子大了,一口气养了两百多头猪,光现金补贴每年就能拿到2.8万元。在张庆莲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纷纷返乡发展养殖。

    工作组还积极扶持鼓励农户种植杉树、楠竹和茶树。在争取到林业项目资金后,发展村民种植楠竹400亩,并将10000亩树林纳入国家生态林管理以促进农民增收;麻纳峪村后山山顶,近千亩茶园正在筹建中。

    【改善者】

    修路净水,校舍一新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村子发展的重要瓶颈。”蒋向明说,工作组刚到时,村里几乎不通公路,下雨天砂石路被冲刷得零乱不堪,坐三轮车上学的孩子们随时可能被颠下车。

    为改变水、电、路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工作组制定了一个三年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大力办好交通基础、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六件实事”。

    近年来,工作组为村里修建道路24公里、新建桥梁4座;修建了1个自来水厂和5个小型集中供水点,供水主干管道长达50公里,不光解决了麻纳峪村的安全饮水,还使邻近麻纳口村2000多人受益。

    “公路通到村组,80%以上的村民家门口都通了路,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67岁的老村干部张绍见惬意地在公路上踱步。他说,村里满山楠竹,以前想开发却运不出去,现在不愁了。

    扶贫必扶智。经济贫困的背后隐藏的是文化贫乏,除基础建设扶持外,工作组更加注重对教育的帮扶。每年还组织湖南文理学院学生开展支教活动,组织农业局、人社局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3月30日下午,村子半山腰,双岭小学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幼儿园小朋友在新桌椅上画画,一、二年级学生安静地看书写字。

    “学校位置偏远,仅二十来个学生,但很多硬件设施比城里的还要好。”快60岁的教师张孝文骄傲地说,工作组投资70万元新建学校,操场、电教室、澡堂等配套设施相应升级。

    【引导者】

    有的放矢,建档支持

    站在羊棚前,覃业武感慨万千:“不是扶贫工作组,我没办法爬出穷这个泥潭子。”

    2013年以前,覃业武住在破旧的土砖墙屋里,每逢下雨,常常是“屋外落大雨、屋里落小雨”。他也尽可能地想过很多办法,养鸡养猪,但总因各种原因失败,生活永远停留在填饱肚子水平线上下。

    “扶贫不能走过场,必须一户一策,对症下药。”谨记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嘱托,工作组在详细采集全村678户村民的收入、住房、生产现状及发展意愿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后,给每户居民建立了有表格和有图片的民情电子档案,特别对470户贫困户分别制定了一套具体的帮扶措施,从而有的放矢、精准扶贫。

    工作组帮覃业武拿到了安居补助、建好新房,还帮助他拆除老房、改建成蔬菜园、搭好猪棚和羊棚。“仅养猪一项,覃业武一年就可以多上2万多元收入。”村支书张志华说。

    “一户带一户又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带动周边贫困户,其次是乡、村干部从政策和信息上给每户引导,然后是后盾单位逐户给予直接的销售支持。”蒋向明表示。

    【聚集者】

    造血,成立三个合作社

    基础条件改善了,止血之后如何造血?如果有一天工作组走了,麻纳峪村还能继续“奔跑”么?

    蒋向明的团队想得很细。为增强麻纳峪村的扶贫意识和致富动力,他们配合乡党委,增选2名80后返乡青年进入村级班子,并培养了5名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以增强队伍活力。

    此外,他们还成立了竹木、茶叶、畜牧等三个合作社,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劳务收入。

    为保证村级长远发展,工作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入户,投资300万元在集镇新建门店,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一笔固定收入。

    张志华感慨:“工作组考虑得比我们都细致,真的是把我们的事当成了自家的事。”

    记者

    在现场

    平整新工厂

    种下新希望

    50岁的残疾人何儒家,凭着多年拾荒积蓄,再加上工作组给的安居工程住房补贴,住进了两层新楼房。

    站在新房前,他声如洪钟地说:“日子过好了,干事都比以前有劲,这也是为国家减负吧。”

    张庆莲说,以前只想着把日子过好就行,听工作组同志宣传产业政策和相关信息后,还是想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把养猪事业做大。

    多场乡间地头的对话中,记者能感受到,因为一队帮扶者的到来,乡亲们的生活好了,他们的意识也在渐变。

    记者离村时,村民们正干劲十足地对村里楠竹加工厂做场地平整。

    在那里,麻纳峪村的乡亲正种下另一个大大的希望,谋划一场更大的改变。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最头条
   第E4版:消息树
   第E5版:故事会
   第E6版:创业客
   第E7版:财视野
   第E8版:星关注
   第E9版:体育观
   第E10版:最科学
   第E11版:史钩沉
   第E12版:游子吟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都市声音
   第A3版:经济观察
   第A4版:春天的交响
   第A5版:要闻·时政
   第A6版:要闻·科教卫
   第A7版:要闻·民生
   第A8版:市州新闻
   第A9版:经济·消费
   第A10版:经济·金融
   第A11版:经济·操盘
   第A12版:移动周刊
   第A13版:经济·行业
   第A14版:时事纵横
   第A15版:寰球风云
   第A16版:文体看台
输血变造血,封闭村成希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