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都市声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消息树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应果断停止给“僵尸企业”输血
本报评论员 赵强

    “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被看做是“去产能”的“牛鼻子”。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僵尸企业被清理”的情况,因为要保持社会稳定。据某央企人士透露:有地方企业亏损19亿,地方政府给补了20亿;还有一家地方国企,一个月地方政府补贴一个多亿。(1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

    “僵尸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形如“僵尸”,自身已经没有活力,无望恢复生气的企业,理应接受市场给出的“裁决”:被清理出局。“僵尸企业”不出局,“去产能”难以落实,国企改革难以深入进行,提质增效升级的改革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必要环节。

    然而,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口头上说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清理“僵尸企业”,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又如新闻中所言,不愿意看到“僵尸企业被清理”的情况。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实质上却是对深化改革信心不足。强行动用地方财政给“僵尸企业”输血,不仅徒劳无功,更可能令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一旦地方政府自身“失血”过多,会累积更大的社会风险。某些地方政府给“僵尸企业”输血续命,本质上是花钱买安稳,不仅难以持续,还会继续助长国企“等靠要”的惰性,是庸政、懒政乃至失职的表现。

    “僵尸企业”不能市场出清,就势必成为改革的阻力和拖累。就连某些被判作“僵尸企业”的央企,其求生之道,也不是千方百计创新图存,而是思忖着转身为“地方国企”,以便依赖地方政府“输血”过活。仅此而言,政府就当果断停止给“僵尸企业”输血。只有断了“僵尸企业”寄生吮血的念头,“僵尸企业”才有可能有勇气和决心接受市场的洗礼——经过兼并、重组直至破产的市场路径之后,“僵尸企业”才有可能向死而生。而也只有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经济风险得以充分释放,社会才有可能在动态中、在改革前进中保持稳定。

    清理“僵尸企业”,不可避免会有改革的“阵痛”。政府更有责任与义务的地方是,履行制度保障的公共之责,拿出更多的精力与财力,去帮助、补贴、安置好被清理企业的职工,为他们的基本生活兜底,缓释改革之痛;而不是在“去产能”的改革中妄动“有形之手”,却忘记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本报评论员 赵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消息树
   第E4版:车生活
   第E5版:财视野
   第E6版:消费经
   第E7版:投资潮
   第E8版:深水娱
   第E9版:大玩家
   第E10版: 惊呆了
   第E11版:观天下
   第E12版:长沙策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都市声音
   第A3版:我的城
   第A4版:我的城
   第A5版:我的城
   第A6版:要闻·民生
   第A7版:要闻·时政
   第A8版:广告
   第A10版:要闻·科教卫
   第A11版:经济·金融
   第A12版:经济·消费
   第A13版:经济·消费
   第A14版:经济·操盘
   第A15版:大茶视界
   第A16版:时事纵横
微议
拒缴物业费入征信兼顾权益平衡
及时语
政府应果断停止给“僵尸企业”输血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