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近日报道称,苏东坡的古宅三苏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此同时一批明清古籍也重新进行了整理。其中,一本《东坡全集》中的《猪肉颂》记载了苏东坡烹制东坡肉的古法:白水慢炖猪肉。很快,这在网上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几十年爱吃东坡肉,居然一直吃‘错’了?”发现《东坡全集》的三苏祠研究人员指出,苏东坡在描述如何煮肉时提到了火候,并没有提到调料,可这并不代表东坡肉一定就是白水煮的。不过从《猪肉颂》中能窥见古人对猪肉的看法。
A
古代富人不屑吃猪肉
猪肉能成为中国人最主要食用的肉类。得归功于苏轼。
苏东坡为猪肉写诗在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从中央到地方,苏轼的官降了好多级,俸禄也大幅减少,以至于生活十分拮据。正是在黄州期间,有文化爱生活的苏轼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这个别号。除了游山玩水、写诗作赋,能够安慰他的就是猪肉。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的前两句正交代了苏轼做猪肉的拿手方法——慢炖,这就是《东坡全集》记载的烹制东坡肉古法。后两句则表明猪肉很便宜,富贵人家不屑于吃,穷人又不会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自西晋灭亡以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经过300多年的战乱后一统于隋,又一统于唐。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虽然是汉人,但早已严重胡化。皇族如此,吃得起肉的贵族、官僚们也是如此。胡人自然更爱吃羊肉,正是在苏轼出生前的数百年间,猪肉逐渐没落。学者王利华指出,在魏晋隋唐时代的华北地区,猪的饲养仍较为普遍,但数量与两汉时期相比已明显下降,不成规模,与黄土高原畜牧地带的大规模养羊无法同日而语。
B
古代医家说猪肉不宜多食
《齐民要术》与《四时纂要》两部农书对养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养猪。中古文献中猪、豕、彘、豚的出现频率也远低于羊。学者黎虎更认为,羊肉在古代人民饮食生活中的比重,从汉代起大约已胜猪肉一筹。《宋会要辑稿》中的一则记载也很能说明问题。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宫廷御厨一年使用猪肉4131斤、羊肉43万多斤,猪肉仅是羊肉的一个零头。
除了胡风的影响,猪肉还遭到了历代医学家的恶评:“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盖虚肌所致也”。孙思邈更是指出:“凡猪肉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对此,苏轼的回答是“我不相信”。■综合
研究
东坡在世时
没有“东坡肉”
对于东坡肉的来由,一种普遍被认可的说法是,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由此慢慢从杭州传遍全国。
不过,浙江省浙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宏认为,这个故事并不完全准确。他曾专门对东坡肉的来源做过学术性考证,最后发现,苏东坡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东坡肉的说法,只有东坡鱼。最早在史书中出现东坡肉,是在明朝。何宏推测,因为苏东坡很受后世的欢迎,联想到他对美食的热爱,以及他曾写过《炖肉歌》、《猪肉颂》等,于是老百姓便将特定的一个肉菜附会为了“东坡肉”。至今,并没有证据证明苏东坡曾经做过“东坡肉”,甚至没有证据证明他曾经自己做过肉,他的几首和肉有关的诗歌,也有可能只是对别人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