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近日公布的一封环保局长的匿名信中,这名任职近10年的环保局长说,曾经立志要为乡亲们守住碧水蓝天,上任后最重要的工作却是招商和公关:帮县里的企业跑环评,应付上级检查。县里主要领导更是对他直言:你的政绩与我的政绩是冲突的,你委屈几年,我必有厚报。否则……直言自己的工作像一个秀场,公关技巧和演技日益炉火纯青。
这名环保局长的苦衷与无奈,相信不是个别现象,甚至不仅仅局限于环保部门。地方政府,大多是一把手当政。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百姓的命运和前途,就掌握在这些大大小小一把手的手中。他们地位未必很高,但权力很大,在各个方面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他们决策失误,或独断专行,或以权谋私,带来的破坏与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孰轻孰重,一是需要平衡,二是必须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与程序。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都让位于党政一把手的权势,需要你怎么样,你就必须得怎么样。正如这名环保局长所言,他的工作除了招商外,就是公关:帮企业跑环评,应付上级环保机构的检查行动,为企业排污“保驾护航”,摆平与各媒体的关系……导致他良心不安,常自嘲是公关局长、作秀局长。
堂堂的环保局长高喊向污染宣战的同时,却做着与职责背道而驰的事,弄虚作假,甚至为被查企业提前通风报信。更可怕的是,他几乎没有选择,如果他执意违抗,他的下场可想而知。新任的环保局长会同样继续从前工作的错位。其实,这就是我们30多年来环保喊得震天响,而污染日趋严重的玄机所在。深究其因,不作为、腐败和片面追求政绩是环保流于形式的罪魁祸首。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片面追求政绩的后面,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腐败。这种利益的互相输送,渐渐形成庞大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其危害性更大,更不可撼动。有例为证,那些被抓的所谓“个性官员”、“明星官员”等耀眼的光环后,包藏的是祸国殃民的黑心。可问题是,他们的脸上并没有打上“贪官”二字,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是以政府的名义进行,环保局长们也是在履行公职,这就给权力的监督提出了严肃、严峻的课题。我们口口声声要把“权力关进笼子”,结果被关进笼子的,是民主与正义。环保局沦落为“污染企业保护局”,实在是对建设法治政府的讽刺。
地方的党政一把手,不是简单的自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党委和政府的人格化代表。加强对他们的监督,让权力体现出民主与正义,无疑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立法治政府,使权力在刚性的监督下运行,才是改变环保局长们无奈的有力保证。■本报评论员 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