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 李晖 杨绍军
全国政协委员 刘长庚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如解决雾霾天气一样,涤荡“精神雾霾”也需综合施策。新形势下,怎样做到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不让脑袋“空”下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如何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代表委员就此展开讨论。
破除三种不科学论断
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物质生活“富”起来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穷”。这种现象各位是否也接触过?对此怎么看?
“我在基层调研时,有种现象令我挺揪心的。”李晖说,不少村子产业上去了,人富裕了,但健康的精神生活却十分贫乏。在现实工作中,一定要坚决破除常见的三种论断:一是“一硬一软”论,认为物质文明建设应该硬一点,精神文明建设可以稍微软一些;二是“一前一后”论,认为要先发展经济,再建设精神文明;三是“一因一果”论,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带来精神文明大提升。事实证明,这三个论断都不科学。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杨绍军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贫穷或富裕,资源、科技等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国民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近年来出现的“彭宇案”、“郭美美炫富事件”等,就是国人道德、精神“滑坡”的一个例证,造成精神“贫穷”的根本原因是信仰的缺失。
在书香社会播种精神“食粮”
要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精神“食粮”的润养。湖南作为文化大省,创造精神“食粮”有哪些优势?
刘长庚说,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湖南人更是“会读书、会种田、会养猪”。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少一些饭桌上的应酬,多一些书卷里的学习,“不爱酒香爱书香”才能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
李晖介绍,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60亿元,增长15.6%,占全省GDP的5.2%,文化产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提供文化“菜篮子”,努力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从文化产业来讲,“影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文博湘军”等,在全国都颇具影响。
涤荡“精神雾霾”要形成合力
随着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涤荡“精神雾霾”,政府、社会、个人应如何形成合力?
雾霾天气需要清除,“精神雾霾”更需涤荡。李晖认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改变了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这对做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现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无论谁发表何种作品,很少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约束,导致各种低俗、负能量的产品充斥网络,毒害了一大批青少年。这就需要政府重拳整治,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特派记者 张春祥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