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1月26日发出通知,决定把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65元和35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27元和0.30元;调价执行时间为1月26日24时。这是2015年成品油零售价两连跌,同时也是新定价机制以来的首次“十三连跌”。
可以说油价“十三连跌”是如期而至,人们“喜大普奔”的另一个悬望已久的消息是:这是一次纯粹的调价,因为不再同时加税了。自2014年11月底以来,国内汽、柴油消费税已经连续三次上调,其中,汽油累计上调0.52元/升,柴油累计上调0.4元/升。消费税的连续上调,部分抵消了民众因油价下跌、支出减少而带来的幸福感。不满的网民甚至调侃说:国际油价不能再跌了,再跌的话中国油价就只剩下税了,“车没油了,我加点税去。”不知有关方面是否特别照顾到了民众情绪,此次降油价不加税,没有将“加税”演绎成“惯例”,总算是顺应民心的好事。
其实,网民的调侃也是有点专业性的。油价不断下跌,消费税不断上涨,最后当然不会真正发生“加油”变成“加税”的荒诞事情,但是成品油税负比也确实是考察成品油价格结构合理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前连续加税,有专家出面说,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的成品油税负比并不算高。眼前,油价持续下跌,税率经过三次调整之后,我国附着在成品油价格里的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也已增至成品油价格的44%-45%。如此高的税负比,已经赶超日、韩,更不要与税负比只有15%的美国相比,就已经应该不大好意思继续加税了。
实际上,对于盼望尽享油价下跌实惠的普通民众来说,一味死抠“税负比”未必明智。“税负比”是个比率指标,油价连续下跌并不意味着油价不会反弹,从长远趋势来看,油价反转上升的几率远远大过中国股市“走牛”的预言。一旦油价上升,成品油的税负比就会相应下降,加税的空间也因此打开。如此,油价跌也加税,油价升也要加税,真是“躲得过死亡,也躲不过收税”,民众何时可乐耶?
因此,民众的痛感,并非全在于“加税”与否,而在于“加税”的机制是否可以不那么任性。如果理性一点算下经济账,尽管三次上调了消费税,一路下调的油价还是给有车族带来了不小的实惠:从2014年7月22日算起,50升油箱的私家车,加满一箱油可以省下足足100元。但是,在新的定价机制下,油价的下调成了稳定可以预期的事件,而本该更加稳固的税率却变成了随意难料的变数。新的变数,造就了民众心理期待与油价实际降幅的落差,形成了反感的民意,也由此引发对税率变动合法性的质疑。而油价里面以消费税为主的税种,大多是价内税,如果税率变动一直那么任性,根本上也是在架空好不容易形成的新定价机制,令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前功尽弃。
此外,再回到“税负比”的问题,民众还有理由问一句:油价里既然有那么高的税负比,为何还存在那么高的路桥费呢?别以为开车没交过税一样,否则,真的不那么服气。
■本报评论员 赵强